返回
中学
天津市海河中学
2025-07-18 10:306
信息概况
  • 区域:天津河西区
  •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南京路5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6
  • 学校电话
学校详情

天津市海河中学(Tianjin Haihe High School)是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天津市高中示范校、天津市特色高中实验项目学校,是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海洋博物馆首批共建学校、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天津市教委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实践基地、天津市教委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起源于1886年创办的博文书院;1895年,盛宣怀奏请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二等学堂,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被迫停办;1907年,由德商出资在学堂旧址兴办天津德华普通中学校;1919年,改建为大营门中学;1924年,改为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28年7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33年10月,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女子中学;1949年4月,更名为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1968年,定名为天津市海河中学。 

据2021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0691.4平方米,建筑面积共36405平方米;有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在校学生2000多名,教职工约300名。

历史沿革

清朝末年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4月,津海关道周馥与英籍德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禀请李鸿章批准建立博文书院(英文称吞纳学院)。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6月,光绪皇帝下谕旨,提出创立新式学堂。此时,津海关道盛宣怀正与美国教育家丁家立酝酿筹办新式高等学堂,接到上谕后,于9月19日上奏《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奏章于10月2日经光绪皇帝朱批,同意立案承办,称为“大学堂”。于是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地址即在现海河中学校址,设头等学堂及二等学堂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大学堂被占领成为德军司令部,学堂被迫停办。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为解决德租界侨民子女上学问题,由德国领事馆出面,由德商出资在北洋大学堂旧址兴办了天津德华普通中学校,男女生兼收。

民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华中学停办,天津教育界李金藻接管,于1919年(中华民国8年),改建为(特一区)大营门中学。

1924年(中华民国13年),直隶省教育厅因省内没有女子中学,就利用大营门中学校址创办了“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

1928年(中华民国17年)7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

1933年(中华民国22年)10月,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女子中学。

1937年(中华民国26年)11月,学校隶属(伪)天津市教育局。

1938年(中华民国27年)2月,学校隶属(伪)河北省教育厅。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隶属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4月,更名为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隶属天津市教育局。 

建国以后

1953年,被选为天津市教育局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7年,学校由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主管。

1963年,成为天津市局接管69所重点校之一。

1964年,成为天津市39所第一批办好重点校之一。


1968年,定名为天津市海河中学,改为男女兼收。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大学堂被占领成为德军司令部,学堂被迫停办。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为解决德租界侨民子女上学问题,由德国领事馆出面,由德商出资在北洋大学堂旧址兴办了天津德华普通中学校,男女生兼收。

民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华中学停办,天津教育界李金藻接管,于1919年(中华民国8年),改建为(特一区)大营门中学。

1924年(中华民国13年),直隶省教育厅因省内没有女子中学,就利用大营门中学校址创办了“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

1928年(中华民国17年)7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

1933年(中华民国22年)10月,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女子中学。

1937年(中华民国26年)11月,学校隶属(伪)天津市教育局。

1938年(中华民国27年)2月,学校隶属(伪)河北省教育厅。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隶属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4月,更名为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隶属天津市教育局。 

建国以后

1953年,被选为天津市教育局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7年,学校由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主管。

1963年,成为天津市局接管69所重点校之一。

1964年,成为天津市39所第一批办好重点校之一。


1968年,定名为天津市海河中学,改为男女兼收。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0691.4平方米,建筑面积共36405平方米;有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在校学生2000多名。

师资力量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约300名,其中正高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8名、中学高级教师149名,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72人,国家、市、区级学科带头人55名。有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十大杰出青年等获得者。

硬件设施

2012年开始的一期新建教学楼工程、二期改扩建项目,其教学楼地上5层,有40个教室和近20个年级教师办公室,地下1层,作为自行车库和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是9414.08平方米;建有图书馆、实验楼、艺体馆、报告厅、食堂、学生宿舍、新操场等。 

2015年,学校建成800多平方米的学生成长导航中心。 

学校建有教育博物馆,馆内陈列了从德国购置并曾使用的物理教学仪器和生物标本,其中力学教具有活塞式抽水机模型、牛顿管;热力学教具有蒸汽机模型;光学教具有反射投影仪、显微镜原理演示器;电磁学教具有手摇发电机、高压感应圈、电磁波发射与接收装置、莱顿瓶等。此外,馆内还陈列着产自德国的动物标本和人体结构模型,还有德国产的单筒望远镜、老式蔡斯相机、弧光幻灯机等物品。还收藏了民国时期的国产教具、日本生产的教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的苏联教具。 

学校博文楼内,有VR虚拟实验室、创客空间、天文物理实验室。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 竞赛成绩

2019年7月,学校海韵管乐团获2019津宝第五届国际音乐节行进艺术大奖赛金奖。 

2019年,在第二十届“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竞赛天津赛区总决赛上,1名同学获得第一名、2名同学获得第三名、1名同学获得第六名。

截至2020年6月,学校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连续三年获得市级奖项40余项。在第35届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学校共有25个参赛项目获得市级奖项,其中市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1个。

2020-2021学期,学校学生在多项科技比赛中获奖,共有45人参与比赛,获得40个奖项。在第五届“北斗领航梦想”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和 “少年问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中,学校29人参与,获奖27项,获得4项优秀奖(不设等次)。在第20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虚拟机器人在线比赛中,学校共有4人获奖,1人获得最佳程序设计奖。在天津市小发明比赛中,获得9项奖,其中6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 

2020年12月,学校学生在“浩沙杯”天津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暨天津市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赛中,1名同学获得100米自由泳第一名、200米自由泳第三名,1名同学获得50米自由泳第一名、100米自由泳第二名、100米蝶泳第三名,1名同学获得100米蝶泳第八名。另外在天津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1名同学获得青年男乙组团体第五,1名同学获得少女甲组团体第八。 

教师成绩

2009年,在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中,学校魏涛老师获“自制教具能手”称号。 

截至2010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市级课题7项,区级课题40余项;编写了200多万字的《海河中学新课程实践课例集》,收录来自新课程实践—线的典型课例43个,覆盖高中各学科;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海河中学校本选修课教科书”。 

2011年11月,学校张俊杰老师的《常见的技术图样》一课获优质课评选全国一等奖。 同年,学校申报了天津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基于学生体验的生命课堂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据2021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全国百所德育示范学校、全国生命教育先进校、全国生命教育科研先进校、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首批德育特色校、天津市电化教学先进校、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校、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校、天津市中学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2011年11月,被评为天津市思想政治先进学校。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天津市阳光体育先进学校。 

2013年5月,被评为“2013年度天津市德育先进校”。 

2015年8月, 获得“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6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2018年,被评为天津市特色鲜明高中。 

2020年6月,获得2020年度“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名单。

合作交流

截至2010年,近三年,学校接待了50余次境内外交流学访团的访问。学校—直与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姊妹校和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校保持联系,先后组织70余名教师和400余名学生出国进行教育文化交流;多次邀请中国国内外学者来校开办讲座,如美国科学院院士讲授"能源危机下的国际经济”,易中天教授来校与师生一起品读《三国》等。


食堂介绍
第一食堂
第二食堂
第三食堂

食堂介绍:

联系方式

直接与食堂经理联系,将节省中介费1~4万!

食堂地图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