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学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2025-06-24 09:423
信息概况
  • 区域:北京东城区
  • 地址:北河沿大街115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电话
学校详情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学校。1955年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1961年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为市级重点中学。为完全中学。是中国教育学会北京一所实验学校。2019年3月,入选北京市首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2020年5月,入选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名单。2021年11月,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学校简介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学,1955年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1961年被评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中学,现为公立完全中学。学校背靠故宫,面对皇城根遗址公园,北有北大红楼,南临东长安街,交通十分便利,环境得天独厚。

学校以“明志、尚德、笃学、创新”为校训,坚持“全面、和谐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现有40个由中外学生组成的教学班,学生1300余名。学校教职工170余名,专任教师中30%以上达到研究生水平,有特级教师、市、区、校级骨干教师40余名,有全国创新名师、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市初、高中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多名。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历年高考上线率100%,重点大学录取率40%以上,本科上线率95%左右,多名学生进入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学校拥有金帆舞蹈团、金鹏科技团等北京市最高级别的学生团队,在全国、市区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历史沿革

育英学校的创立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前身是“男蒙馆”。这是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灯市口地区创办的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当时人们“醉心于科举,而视学校为异端,故开办初,生徒寥寥。然校方对学生优待异常,不但不收学费,且择其贫者助以钱而饷以膳。由光绪初,至庚子,二十余年间,毕业者,成绩优美,品德纯笃,渐为社会所信任,校务乃稍有起色”。学生由最初不足三十人发展至一百六十余人,设立了七年制小学及二年制初中。1900年学校遭兵火,其后重建,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中取“育英”二字,更名为“育英学校”。

育英学校的发展

1918年,美国教会委派中国基督徒李如松为校长,美国传教士邵作德为副校长。李、邵两位潜心办教育,在“体、智、德”诸方面都有出色的理念、论述。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名师,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且非常重视教学设备建设及教材选定,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期间,校园从一院扩大到四院,学制从小学、初中扩展到高中,学生由百余人增至千余人,生源由本地扩大到全国各省。1934年,在北平市首次毕业会考中,学生梁炳文、唐统一分获高、初中组个人冠军,育英学校获团体总分第一。育英教学效果优异,可见一斑。

育英精神的升华

抗日战争时期,育英师生忧国忧民,抵制日货、为抗日募捐、出专刊、南下宣传抗日,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北平沦陷,1941年育英学校被日伪接管,改名为市立八中。1939年中共地下党组织深入学校,秘密领导爱国学生进行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育英师生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贡献。在那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师生们焕发出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1949年新中国接管了育英学校,改为公立,195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六十五中的诞生

195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在育英三院建立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学校以25中高中部的教师为班底,以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体,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学校肩负着历史重任,并继承育英传统,取得了优异成绩。1961年、1962年相继被评为区级、市级重点中学。62届学生唐守文获全国首届数学竞赛第一名,在全国引起轰动。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白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著名作家刘心武、著名足球教练金志扬等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张迅如、杨天恩两位校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十五中的创新与发展

1968年,六十五中成为完全中学。十年浩劫,学校百废待兴。历任校领导和全体师生为重振六十五中付出了艰苦而不懈的努力,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办学质量实现飞跃,学校取得长足发展。乘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提出“全面、和谐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在校本课程、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科研和国际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2013年,全体六十五中人在“文化铸魂、实干筑梦”的共识中继往开来,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在市中心。背靠皇城故宫,面对皇城根遗址公园。左有北大红楼,右有东长安街,东邻中国美术馆。交通十分便利。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国际部有4个教学班。2200名中国学生及外国留学生。200多名教职工。专任教师中有30%达到研究生水平。有42名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有外国教师教授口语课。开设双语实验班。学校校园面积17000m2。建筑面积26000m2。有250m塑胶环形跑道的操场。教学设备达到全国、北京市先进水平:拥有全国领先的数字实验室;生态博物馆;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演播室、计算机校园网,礼堂及音乐、美术、舞蹈、管乐、书法等各专业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大型电子阅览室等。教室全部配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师全部配备计算机。此外,学校还在12年暑假期间利用政府拨资的150万元翻修了学校操场,给新生一个更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历年高考上线率100%,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率50%以上。本科生达80%。学校高中办有实验班、双语特色班。双语特色班由北京市教委管理。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建校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如中科院院士白以龙、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著名文学家刘心武、歌唱家李光伦、足球教练金志扬、郭瑞龙等。曾两次参加美国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曹鹏飞2003年保送清华大学。学生中有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2007年北京市十大教育人物、初中学生袁日涉等优秀学生。


食堂介绍
第一食堂
第二食堂
第三食堂

食堂介绍:

联系方式

直接与食堂经理联系,将节省中介费1~4万!

食堂地图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