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学
丹东市第四中学
2025-07-15 15:234
信息概况
  • 区域:辽宁丹东市
  • 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5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4
  • 学校电话
学校详情

丹东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54年8月,定名为安东市第四初级中学,坐落在振兴区六纬路。1962年,学校改制为完全中学,定名为安东市第四中学,同年9月学校迁址元宝区天后宫街。1965年随市名变更,学校更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一直沿用。1978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1984年,学校成为独立高中。2008年,学校迁至振安区临江后街51号,同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定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4年,学校一次性通过示范校复检。

丹东四中是辽宁省22所重点高中协作体成员校,辽宁省6所重点高中协作体成员校,丹东市5所重点高中协作体成员校。

学校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4.32平方米。有学生2338人,5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22人,高级教师61人,中级教师94人;特级教师4人。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4年

8月,正式建校。定名为辽宁省安东市第四初级中学,副校长宁本忠主持建校工作。

11月,洪日龙到任,任首任校长。建校初期,校舍坐落在振兴区六纬路,为原安东市中央完全小学旧址。学校成立工会委员会。

当时,学校设置两个年级,一年级8个班,二年级6个班(二年级六个班由当时的第二初级中学调入),共14个班级,学生约770人,学校干部、教职员53人,教师40人。

1956年

首届初中毕业生6个班全部毕业。

何日红副校长到任,负责全面工作。

成为辽宁省17所实验4年制中学之一。

1958年

按照上级要求,该校试办四年制,成为三年制与四年制同时并举的中学之一,新学期开学时,四年制招新生8个班。

1960年

第五届三年制6个班全部毕业。

9月,成为辽宁省17所实验四年制中学之一。

1961年

3月,中共安东市委文教部、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将市内两所四年制中学改为五年制,该校是其中之一。

7月,第六届初中毕业生7个班全部毕业,其中两个班升入该校高中。

1962年

7月,安东市调整学校布局,该校改为完全中学,提格为县团级单位,定名为辽宁省安东市第四中学。学校请郭沫若题写校名,更换了新校牌。

9月,该校校址由振兴区六纬路,迁至元宝区天后宫街,使用原辽东省行政干部学校的校舍。学制改革实验停止,恢复初高中三三制。

1963年

该校教师52名,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17人。

1965年

2月,随着市名变更,该校更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

“文革十年

1966年

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党政工青等组织陷入瘫痪,毕业生工作和招生工作均被迫停止。

1968年

5月,该校革命委员会成立。

此时,该校共有24个班,初高中各12个班,学生1184人,教职员工84人。同年8月,从初一到高三的在校生,均按照毕业离校处理,全部动员上山下乡,同时,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中学四年制),初中41个班、高中12个班的新生入学,据统计,当时全校共有53个班,学生2800人,学校干部、教职员87人,其中教师71人。

1970年

9月,市文教组同意将原辽宁函授学院大楼(即大家熟知的教学主楼)拨给该校做校舍,开学时,部分班级进入大楼教室上课。

发展时期

1977年

上级决定取消学校的革委会建制,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杨德瑞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1978年

该校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

9月,将文革中的“丹东市抗大第四中学”校名恢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取消四年制,实行初高中三二分段制,按重点中学标准,新生择优录取。全校共有30个班,学生1599人,教职员工132人,教师104人。

1979年

3月,该校建立了每周星期一开早会、升国旗的制度。

9月,将在揭示板上写周日程,改为每周星期一下发《周日程表》。

10月,该校举办第14届运动会。从本届开始,该校运动会只在秋季举行一次。

1980年

副校长王忠实升任校长。

1981年

8月,该校党支部委员会升格为党总支委员会,杨德瑞为第一任党总支书记。

7月,高中恢复三年制。此时全校共有24个班,学生1148名,教职员工127人,教师92名。

12月,1980年恢复的民进组织改为独立支部,该校民进支部成立。

1982年

9月,该校不再招收初中新生,准备向独立高中过渡。

12月,该校召开首届教工代表大会。

1984年

1月,该校领导班子调整,杨德瑞仍担任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尹清河升任校长,原校长王忠实和原党总支副书记李学忠退居二线任研究员,李子斌继续担任副校长,曲福海提拔为副书记,宁传普提拔为副校长。

8月,该校成为独立高中,18个班,学生974名,教职员工106名,教师79名。

10月,该校民进支部改为民进支部委员会。

学校正式试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定编定岗,实行聘任制。

该校与丹东一中、东港二中、宽甸一中、凤城一中五校合作,研究高中各科教学,期末考试实行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

1985年

2月,该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建立了家长委员会。

1986年

3月,李纯声到校任党总支书记。

4月,日本尚志女子工业学校校长佐藤信一来校访问,该校学生曾丽萍赴该校学习,成为丹东市第一个赴日留学的中学生。

1987年

该校举办首届艺术节。

辽宁省18校协作体成立,该校是当时发起成立七所学校之一。

1989年

10月,辽宁省18校协作体在丹东召开第三届年会,该校与凤城一中为主持校。

1990年

该校增设劳技电化教研组,至此,学校共有11个教研组。

1993年

学校成立政教处,与教务处并行进行学校管理。

1994年

学校班额扩大,由以前的高一新生6个班,增加到8个班。1997年,增加到12个班。

1996年

2月,党总支书记李纯声兼任校长。

8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副校长李子斌升任校长,宁传普任书记,马继民任副校长。

1997年

该校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实行公费生和自费生分别编班。

1998年

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实行校务公开。日语班不再单独编班,日语学生编入英语班,实行“走班制”。

四、天高与海阔的新世纪

2001年

10月,市教育局宣布该校新领导班子,徐德惠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李子斌任党委书记,刘卫东任副校长。

2003年

3月,徐德惠副校长升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学校教职员工186人,教师144人,其中本科学历人数为140人,硕士研究生1人,在职研究生16人。学生人数2600多人,班额每年级14个班。

2006年

张伟校长到任,担任丹东四中校长兼党委书记,与德育副校长侯传波、教学副校长张良组成校领导班子。行政副校长邓伟于2008年到校任职。

2007年

国务院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丹东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丹东市鸭绿江大道上游,异地新建丹东市第四中学。新四中建设标准为全封闭、寄宿制、省级示范性高中。总投资1.5亿元,为当年丹东市政府民生10大工程之首。

9月10日教师节,新四中建设工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丹东市四大班子领导和驻军部队首长参加了开工奠基仪式。

2008年

9月,高一学年师生先行迁入新四中学习、生活。

10月2日,高二、高三学年师生陆续迁入新四中学习、生活。

11月28日,市政府举行了新校舍正式启动仪式。

学校迁入新校址,学校通过辽宁省专家组检查测评,成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同年学校出台《丹东市第四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大发展战略”,学校以此为指针开展各项工作。

从2008年开始,学校走进高校招聘教师,2010年学校新聘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截至2014年9月,该校共有教师20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3人,在职研究生14人,学生人数2564人。

2002年开始,该校多名教师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

2010年

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丹东地区唯一一所中外合作办学试点校,学校与日本京都两洋高中、美国安大略教会中学、韩国炼武高中、韩国又松大学结为友好校,实现了经常性互访。与日本京都两洋高中合作举办高中双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日两国高中毕业证,现有18名学生赴两洋高中留学,已毕业的11名学生均考入理想的日本高校。

2012年

成立搬入新校区后的第一个社团——丹东四中记者联盟

2013年

该校在丹东市率先开始实行“小班化”。

2014年

每班生均数44人,向“小班化”教学迈进一大步。


办学条件

丹东市第四中学新校区占地面积8.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8栋。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分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后勤生活区。

新校区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演播系统,综合实验楼内除理、化、生实验室外,还设有6组微机室、2组演示实验室、电子资料室、课件室、网管室和可容纳600人的报告厅。现代化的图书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及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演播室。

迁入新校区后,学校对校园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先后从山东及省内引进、栽植各类苗木60余种、2万余株,绿化面积达1万多平米,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2009年对学校主体建筑进行了亮化。如今,四中已成为优美的花园式景观学校。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92人。特级教师3人,人数居丹东地区高中之首。高级教师59人,中级教师86人。任课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

其中硕士学位8人,硕士研究生班结业12人,另有10人在职硕士学位学习。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25人,学科带头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发展战略

迁入新校区后,学校制定了《丹东市第四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治校之道,以人为本;立校之基,质量为本;兴校之策,科研为本;强校之标,素质为本”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机制创新战略、人才培养战略、教师专业发展战略、科研创新战略、课程优化战略、学科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校园数字化战略、后勤服务战略、精品校园建构战略等十大战略举措,为新校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后勤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秉承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坚持常规工作靠制度、服务理念靠以人为本、校园美化靠科学配置、特色工作靠创新的“四靠”思想,着力建设服务型团队、节约型后勤、平安型校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食堂介绍
第一食堂
第二食堂
第三食堂

食堂介绍:

联系方式

直接与食堂经理联系,将节省中介费1~4万!

食堂地图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