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缩写BUCEA),坐落于北京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发起成员,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
北京建筑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后发展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再变为北京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61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师生并入北京工业大学。1977年恢复本科教育,1986年开设硕士学位课程。2013年,学校定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并在2014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学校成为北京市政府与住建部共建单位。2017年取得推荐本科生免试研究生资格,并在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增设“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2024年5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有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9.02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9万册、在线阅览的电子图书190万册等。学校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设有35个本科专业。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等。有在校生11746人,教职工1196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成立之初
北京建筑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该校自创立起便承担着“兴学储才、实业报国”的使命,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职业教育的先河。1912年,学校易名为京师公立第一艺徒学校,开设了金工、木工等实用技术课程。到了1914年,其金工科电镀班毕业了18名学生,为中国最早的电镀职业教育毕业生。1933年,学校发展成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向中等工业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增设了机械、化学和土木工程科目,形成了全面的工科学科体系,特别是在土木工程领域开创了职业教育先河,并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众多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北京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及其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了开国大典、经济恢复、抗美援朝和首都市政建设等重要活动。1949年,学校易名为北京市立工业学校,1952年经历了重要的分合和校址变更,最终单独立校,成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
1958年,学校升格为大学,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扩大招生并增设专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师生积极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等重大工程建设。1958年至1964年,李瑞环在该校的北京市业余城市建设学院学习,并后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61年,学校部分专业和师生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创建其土建系,学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以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调整。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7年恢复本科教育并更名。1986年,该校开始授予硕士学位。定位为首都高等工科院校,学校逐渐壮大,进入稳定发展期。受到1992年“南巡讲话”精神的激励,学校明确了以建筑业为基础,服务城市化进程的办学目标,并致力于建设多科性的一流“城市大学”。在新世纪,学校通过新校区建设、攻博工程和更名工程等三大工程,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2012年,学校获得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16年建立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确立“六大战略”、“六大工程”和“六大计划”,推动学校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筑特色大学迈进,同年,学校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增设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2020年,学校被定位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A类),继续深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2024年,北京建筑大学的智能建筑交叉学科平台建成。12月26日,北京建筑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未来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5年4月3日,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与北京建筑大学校协合作共建签约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22日,据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建筑大学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有3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龙头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工科整体优势进一步凸显,70%位列B档次。2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有教职工1196人,其中专任教师782人,高级职称教师474人,教授169人,博士生导师7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青年项目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项目2人,北京学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获得梁思成建筑奖1项、世界人居奖1项,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北京市教委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北京市教委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30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11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在中国建筑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合作交流-
北京建筑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需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截至2024年5月22日,已初步构建“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创新中心和7个专题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与47个国家和地区的115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务实推进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已有来自28个国家的84所院校和企业校加入,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类大学国际联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培养中外学生近千人。举办的暑期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项目。
2025年4月24日,北京建筑大学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北京建筑大学运行的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平台共3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22日,北京建筑大学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自2019年至2024年,学校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学术资源-
馆藏与电子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有纸质藏书122.4262万册(不包含中国建筑图书馆藏书)、电子图书 174.9278万册(87.4639万种),生均纸质图书107.87册,电子期刊59.1978万册(24.0114万种),学位论文473.8347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中国建筑类图书种类较为齐全的高校。
学术期刊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筑大学主办的工程类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学报以刊登建筑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术论文为主,主要反映中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栏目有城市设计与建成遗产保护、绿色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生态修复与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城市与精细管理、城市治理政策与制度创新。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原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ISSN 2096-9872,CN 10-1250/TU,国际标准大16开本,2022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每逢双月月末出版。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上网期刊;并纳入RCCSE中国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