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CUC)”,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传媒艺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为核心,以新兴交叉学科为重点,文、工、艺、管等多门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拥有CSSCI来源刊物《现代传播》《现代出版》《艺术传播研究》,ESCI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联合主办CSSCI来源刊物《当代电影》《中国电视》。
学校总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100余人,教职工1989人;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含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直属教学单位;开设91个本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时期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3年,因广播电台技术人员的极度匮乏制约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于1954年开办“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培养掌握广播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中央广播事业局委任局干部处副处长谢俭风及业务处科长孙振先负责训练班筹建工作。1954年3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在北京西南郊良乡12号发射台内举行了首届学员开学典礼。这是一所具有中专性质的技术学校,专门培养从事广播技术维护工作的人员。训练班先后共办了六期,招收学员922人。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从各个方面挖掘教师资源。1956年6月30日,教职员工发展到26人。7月28日,训练班继续壮大,教职员工达到35 人。到1956年12月底,教职员工增加至53人。
1958年3月24日,“全面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的时期,训练班各班停课进行劳动教育,200 多名学生投入劳动。5月9日,训练班搬迁至北京市区南礼士路儿童医院对面的一座四层1300多平方米的灰楼。
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时期
由于全国广播事业发展迅速,普通的中级广播技术人员已不能满足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训练班需要扩大生源和加深教学内容。1958年9月2日 ,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学制两年,招收高中毕业生。10月2日,学校正式开学,学生按照部队编制组成二、三、四、五连,11月22日,学校设立波斯语班。学校开学一年后,分设发送技术、电视技术、传音技术三个专业,同时将二至五连建制改编为发送、电视、传音三个班。
北京广播学院时期
1959年2月21日,局党组扩大会决定建立北京广播学院,上报教育部。4月2日,教育部计财计(16)第183号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广播学院。4月13日,北京广播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成立。2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给教育部《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补充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外语系。外语系四年制、无线电系和新闻系也从1959年暑期开始改为四年制,部分两年制。短训部半年到八个月。7月15日,学校对外开始使用“北京广播学院”的名称,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成立大会暨1959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成立大会上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宣布,由周新武担任院长和党支部书记,主持学院工作;左荧、周云庭、刘永嶫为副院长,并分别主持新闻系、外语系和无线电系的工作。学院成立后,就开展“反右倾运动”。12月4日,北京广播学院首届学生会正式成立。
1960年1月21日,学院十七级以上干部“反右倾整风”总结批判会召开,2月12日,学院十七级以下党员干部“反右倾整风运动”结束。同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北京广播学院在短期内建成既是学习又是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的“三结合”基地,学院决定成立“生产劳动委员会”和“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领导全院的生产劳动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1961年1月,“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来临,学院合并人事处、总务处、院长办公室为院务办公室,下设三个系、两个室、三个部、一个处。3月16日,学院印刷所初步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6月1日,学院党委决定建立院务委员会,以便加强对学校的管理。6月2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7月10日,学院决定开展精简工作。1962年,“反右倾整风运动”甄别工作从2月开始,到5月底结束。
1962年11月13日,全国教育事业计划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北京广播学院于1964年结束办学。1963年3月16日,学院调离27人,并向中央争取将广播学院办下去的机会。5月22日,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向国务院请示报告,要求恢复广播学院。5月24日,国务院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27日,国务院批准广播学院继续招生。
在恢复招生之后,北京广播学院扩大了办学规模,增设了一批亚洲国家语言专业。1964年招收文科、外语类294人,无线电技术专业大专生61人;1964年11月,郭沫若在给学校复信时应邀题写了校名。1965年招收文科、外语类473人,无线电技术专业大专生86人。到1965年全院共开设28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系就开设了23个专业,北京广播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培养非通用语人才的五大基地院校之一。同年,学院拟出聘请外籍教师的计划,派出聘请小组赴东南亚和非洲有关国家完成聘请计划。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邀请院外各方面专家、学者,如叶圣陶、吕淑湘等讲课。7月,学院开办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文革”开始后停办。9月,定福庄北京石油学校正式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新校址。截至1965年底,学院已有全日制在校生993人,教职工349人,有东(定福庄东街一号)、西(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9号)两个校园。
1966年4月26日,学院成立由五人组成的“文化革命小组”。5月10日,姚文元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评“三家村”》的文章,北京广播学院被“点名”,随后受到株连。6月以后,北京广播学院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学院党组织瘫痪,学校陷入混乱之中。1969年10月,林彪发出战备疏散“一号命令”,11月4月,北京广播学院师生员工迁往河北望都县张庄,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翌年8月返回学院。1970年5月1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恢复重办。1973年3月17日,国务院科教组计字60号文件通知:“国务院科教组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由中央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党的工作、政治工作仍归北京市委领导,面向全国招生。”校内组建筹备领导小组,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后,1974年,北京广播学院恢复招生,原有专业逐步得到恢复,并开办新闻、外语、无线电三个系。1975年,学院开办艺术专业。
1976年,北京广播学院与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合办“七二一大学”,培养电视工程技术人员。
1977年,高考恢复之际,北京广播学院着手开展招生工作。1978年,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召开全院平反昭雪大会,宣布了平反人员名单,对受经济损失者按政策予以补偿,为受株连者恢复名誉。同年3月,北京广播学院举行1977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新生分别为编采、摄影、播音三个专业共103人。7月,经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北京广播学院行政领导班子组成。10月,学院举行1978级新生开学典礼,并由上年的3个专业发展为电视中心、电视发送、播音、编采、摄影、文编6个专业。
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首次招收新闻理论和广播史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980年7月,学院职能部门增加了人事处、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和生产处。同月,北京广播学院对文科教学管理体制作重大调整,将原新闻系分为四系一部一所,成立新闻研究所,这是北京广播学院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此后,还先后创建了广播技术研究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室等研究单位。12月,北京广播学院首次派代表团出国访问,组建“新闻教育考察团”出访美国,学院正式开始对外交流。1981年1月,《学位条例》开始实施,北京广播学院的语言学专业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1982年,在继续恢复原有专业的同时,经广播电视部和教育部批准,学院增设了国际新闻专业,学制五年。1984年,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他加禄语、土耳其语4个专业恢复招生。1983年起,北京广播学院陆续承担了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1983年12月,广播电视部决定由北京广播学院筹办函授教育,并成立函授教育管理机构——干部培训班。1985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6年3月,电视系和电视工程系正式合并,学院尝试教育体制改革。10月,北京广播学院党委部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准备工作,学院开始职称改革工作。同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选派40名教师到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进修深造。
1987年,世界语恢复招生。1988年9月,设立广告学专业。1989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三台代表分别宣布,从1990年起,联合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奖学(教)金。
1990年,北京广播学院开始举办较高层次的新闻理论研讨班,培训了一批在职业务领导干部。同年,工程技术基础部柯惠新博士的项目“含大量参数的潜在线性结构方程式模型的研究”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闻系赵玉明教授的项目“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广播学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1991年,波斯语、普什图语、斯瓦西里语3个专业恢复招生。同年3月,学院工程基础部与研究所分开,至此,学院发展为9个系和两所两部。截止1992年底,北京广播学院发展为23 个专业。1992年,北京广播学院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994年,全校共设新闻系、播音系、电视系等13个系。此后六年,相继成立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学院等八个学院。1998年,学院获得第一批两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资格,2000年,学院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学院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北京广播学院,并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层次结构,形成17个院、42个系。2003年至2004年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自主增设5个博士点。
中国传媒大学时期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同年,人事部批准设立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创办了国内首个以文化传媒为特色的MBA教育项目。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入选首批“双一流”名单。2018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对外招生。
2019年6月,学校成立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11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被批准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依托单位。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7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成立。8月,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9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年末,成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并举行了学术研讨会。
2024年6月消息,中国传媒大学新校区将进驻雄安新区。
2024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品牌全球化研究中心成立。9月4日,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际,来华参加峰会的科特迪瓦共和国副总统蒂耶莫科·梅利埃特·科内访问中国传媒大学,同时代表科特迪瓦共和国总统阿拉萨内·德拉马内·瓦塔拉接受中国传媒大学颁发的荣誉教授聘书。9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七十年(1954-2024)》校史四卷出版发布暨校史馆焕新开馆仪式在校史馆举行。
2025年4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毛嘉陵院长与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中国与中医药传播研究中心唐远清主任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4月3日,当代世界出版社与中国传媒大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中国传媒大学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9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具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双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专业硕士类别。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师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具有教职工198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33人次入选“北京市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发展;聘请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共有11个专业分列国家级第一、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类别,9个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共获批3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近80%的在招本科专业;获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5个专业入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0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立项”。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9个,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4个。学校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具有3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0门、线下一流课程1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5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门;21门课程为北京高校优质课程。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拓展与国家部委、省份的战略合作,深化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与海南、广西、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新闻社、华为、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故宫博物院等签署合作协议,深化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等领域合作。连续3年获得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成效分类考核最高等次评价。
学术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6年10月,学校入选“亚洲校园”新增项目院校名单,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此外,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学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截至2023年12月,具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49个校级科研机构。
-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媒体融合、国际传播、舆情治理、文化数字化、媒体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视音频、5G/6G通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断进步和标志性成果。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建于2012年,主体建筑由主楼和副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3000多平方米。 [71]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以学校各专业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文献、教学参考文献、科学研究参考文献为主。截至2023年8月31日,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15.6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71.66册。拥有电子期刊131.219万册,学位论文991.78万册,音视频1000小时。 [24]截至2022年10月,学校累计订购报刊2000余种(含外文期刊100余种),数据库44个(其中中文25个,外文15个,自建4个),累计包含电子期刊3.7万种(其中外文期刊1.5万种,中文期刊2.2万种),电子图书290余万册。
学术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本刊专稿、传媒观察、新闻学与传播学、国际传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传媒艺术、新媒体研究、专题研究等。该刊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资助期刊、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入选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级)。
《艺术传播研究》
《艺术传播研究》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12年成为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刊物载文范围涵盖整个艺术学领域中的诸种学科,学术视角侧重艺术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效益,是中国艺术传播领域的首创专门学术期刊,并被多家主流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该刊于2023年7月起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现代出版》
《现代出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刊物以宣传党和国家出版政策,弘扬现代出版文化,反映改革发展动态,交流理论研究成果,服务现代出版事业为宗旨,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刊物为月刊,设有“本刊特稿”“理论前沿”“媒体融合与传播”“出版名家”“出版经营与管理”“出版史研究”“出版教育研究”“实践视域”“出版人圆桌论坛”等栏目,并不定期推出专题研究。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体与中国》)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体与中国》)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传播领域的国际权威出版社——SAGE出版集团合作,是一本全英文的国际学术开源期刊。它以中国传媒与世界研究为主题,涵盖新闻传播、传媒艺术与技术、公共关系等研究范围和课题,以中国为立足点,探讨世界与中国或华人传媒的、和传媒与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互动及对比关系等,囊括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中相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定量与定性研究。2019年10月,该刊被科瑞唯安ESCI数据库收录,是国内第一本被ESCI收录并自动进入SSCI观测程序的同行评审新闻传播类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期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支持的、面向媒体融合相关学术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媒体融合与传播相关的通信、信息、媒体融合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刊涵盖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现代新技术和新理论,重点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科学、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工具分析智能媒体时代传播的规律、原理和机制,探索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