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或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UGB),简称北地、中地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双一流”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11计划”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大学,国家地学研究重要基地 。
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70年外迁湖北江陵,更名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迁往湖北武汉,改名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原校址恢复招生,并于1986年成立研究生院。1987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办学。2000年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始各自独立办学。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525843平方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有全日制在校生17289人,教职工1702人;设有16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35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2024年4月,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学校前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于1952年7月14日正式成立,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的李四光亲任筹备委员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并定11月7日为该学校“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地质学家尹赞勋任副院长,学校实行院长负责制。
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初期,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57年1月至1958年10月期间,北京地质学院曾更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
1960年,学校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外迁湖北江陵,更名湖北地质学院。
1975年,学校迁往湖北武汉,改名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原校址恢复招生。之后,学校于1986年成立研究生院。
学校成立
1987年11月7日,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北京和武汉两地在学术上的优势,由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矿部北京管理干部学院及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形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隶属地质矿产部。
1997年,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
独立办学
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各自独立办学,共享中国地质大学的无形资产和校友资源。
2006年,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议。
2010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议。
2011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学校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员大学。次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次跻身全球500强。之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又先后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和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的成员。
2022年8月,学校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2023年9月,首批疏解到雄安新区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四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11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开工建设。
2024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成立;11月3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成立。12月19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支部委员会成立。
2025年3月2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南国际学院揭牌。3月21日,海南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3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2个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教职工1702人,专任教师996人,其中教授327人,副教授418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76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0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35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5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88项。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技平台35个。
-研究成果-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13个,包括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5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9项。同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垩纪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随后,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完成的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2023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度(2023年授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12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青年科技奖3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327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63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3.53万册,其中2023年增加9328册,生均纸质图书37.01册;拥有电子期刊321.47万册,学位论文1668.82万册,音视频46667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51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482.1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993.57万篇次。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并公开发行有《GEOSCIENCE FRONTIERS》《现代地质》《地学前缘》《资源与产业》《中国地质教育》等刊物。
《GEOSCIENCE FRONTIERS》
《GEOSCIENCE FRONTIERS》于2010年创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英文地学期刊,与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出版。2016年期刊被SCIE收录。2022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该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7.483,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201种期刊中排名第8,稳居Q1区,学科排名前5%。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先后荣获“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等多个荣誉,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
《现代地质》
《现代地质》创刊于1987年,双月刊,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地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期刊获2006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2017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6-2022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全国首届《CAJ-A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是中国科协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T2级。
《地学前缘》
《地学前缘》于1994年创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双月刊中文学术期刊。该期刊每期邀请特约主编组织主题专辑出刊,辅以自由来稿选登;全方位反映地球科学领域的引领性、创新性、基础性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学术争鸣文章。《地学前缘》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卓越行动计划”专项。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创刊于1995年,原名为《矿产资源开发》,曾用名《资源·产业》,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是中国关于自然资源产业及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资源与产业》依托资源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立足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能源、气候、生物、海洋等)及其相关产业,坚持创新性、前沿性、权威性、综合性与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价值与学术价值,为从事自然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广大读者与作者提供服务。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教育》,创刊于1995年,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全国唯一的关于地学及相关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改革、全面宣传和促进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的综合性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主要栏目有:校(院)长论坛、教育思想与理论、教学研究与改革、教育管理、研究生与学位教育、比较教育与创新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地学人物、招生与就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等。并组织专家对年度地球科学和资源开发利用最新进展进行点评,刊发行业(地质教育、地矿产业)指导性数据及分析评价。该期刊自创刊以来获得了“全国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重要数据库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