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中国石油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简称中石大(CUP),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校园总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校园面积7000余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2000年2月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明确了石油大学(北京)与石油大学(华东)各自相对独立办学;2005年1月学校更为现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截至2024年9月,下辖17个二级学院(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办47个专业;有教职工1806人;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学历留学生600余人,克拉玛依校区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石油石化等系科,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创立,这就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

1960年,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迁校造成了学校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当时所有校舍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垒”土房,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面对困难,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盐碱滩地上把学校再建了起来。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石油大学(北京)在1989年面向全国恢复招收本科生。

199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行列。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管辖,同年6月,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教育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

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也相应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7年,“工业催化”学科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 

2013年,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2014年,学校的科研成果“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新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5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正式签署。 

2015年1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暨全国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举行。 

2015年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2017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同年,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8年1月18日,1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区南环路15号的东校园揭牌,正式启用。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月,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揭牌成立。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19年2月,学校成为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2020年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2021年9月,学校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和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

2023年7月6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闭幕会在翠宫报告厅举行。 

2024年9月,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申报的页岩气采输系统质量安全与智能检测技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凤山培训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2025年1月9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4月7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阿联酋哈利法大学在京举行学术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石油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部),开办47个专业。

-学科建设-

  • 学科概况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学科排名

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第2,“安全科学与工程”排名第7,“地质学”排名第8,“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第10;

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A+,“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A-,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7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 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居全球前70强。 

  • “211”工程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复杂地质条件油气成藏与剩余油预测、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复杂条件下油气钻井与完井、复杂油气资源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油气管道输送理论与关键技术、重油轻质化理论及关键技术、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平台以5个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以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通过平台中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相互支撑,将含盖的16个二级学科凝练为“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复杂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和“油气高效清洁转化理论与技术”3个子平台。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68%具有高级职称,84%具有博士学位。克拉玛依校区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专任教师中,58%具有高级职称,57%具有博士学位。学校建成了一支拥有5名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55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56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3个基地获评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勘查技术与工程(测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市工程师学院、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应用化学、能源经济、会计学 

  • 教学经费

2014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共计20470.16万元,本科教学改革专项经费1458.4万元、实验经费1129.57万元、实习经费222.17万元。

-合作交流-

  • 校企合作

学校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与多地共建联合研究院,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积极融入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集群”,在北京市未来科技城“能源谷”建设的联合研究院入选中国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 国际合作

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5大洲17个国家的33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当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金砖国家青年能源峰会暨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被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成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油气资源与工程、重质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室,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2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20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 

2022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

-研究成果-

  • 成果概况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主办的品牌期刊《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和《Journal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分别入选国家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重大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页岩油气高效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自1988至2004年,共出版发行科技专著87部,本科生教材61部,发表学术论文约6146篇(其中在中国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91篇),完成成果50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21项);获得授权专利289项(其中发明专利182项),每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2009年共签订各级各类项目864项,合同额6.0537亿元。其中纵向项目合同352项,合同金额3.7856亿元;签订横向项目515项,合同金额2.58亿元。到位经费3.0781亿。专利受理量132项,获得授权55项,其中发明44项。该校三大检索论文共527篇,SCIE论文218篇,比2007年增加87篇;EI论文250篇。共出版各种论著(包括专著、编著、教科书、译著)76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专著出版基金,批准资助5部专著出版。 

2022年9月25日,“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返航,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参与该航次任务组织实施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季刊,1998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石油综合学术期刊。Petroleum Science主主要发表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与机械、石油化学与化工、石油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已被下列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SCI-E(科学引文索引)、万方数据、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统计源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美国石油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主要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

古地理学报》(双月刊,1999年2月创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论文;已被下列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质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台湾思博网)、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地质文献信息系统(GeoRef)、美国石油文摘 、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 

  •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资源12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47种,报纸64种,电子图书335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订购与共建共享数据库92种,自建数据库3种。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