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首医大,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京港大学联盟、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等名单。
学校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始建于1960年;1985年,更名为首都医学院;次年确定为北京市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右安门校区占地245.18亩,顺义校区占地104.05 亩,和平里校区占地5.26亩,东四十条校区占地3.75亩,以上各校区共计358.24亩,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开设27个本科专业;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在校生15732人,成教生1916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7266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北京第二医学院
196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1960年初,北京市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同年6月,提前招收归侨学生124名,暂借回龙观安定医院分院的空房补习文化课。1960年9月12日,该校在蓝靛厂隆重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1960年8月,经北京市高考录取新生399名,连同归侨学生共计523名,设医学系和儿科医学系。临时校址迁到海淀区蓝靛厂。1960年9月底,学校迁入现址。当时,教学楼才建成半截(即现在阶平楼西半部)。它既是教学和办公楼,也是学生和单身职工宿舍楼。
“文革”初期,教学被迫中断,建设陷于停顿。1970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举办了各种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外科医师班和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建立中专系。1972年起正式招收三年制大学生。1970年7月起,学校开始恢复招生,先后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等多种短训班。1972年秋季起,学校招收三年制大学生。为加强该校临床教学工作,1971年12月,北京市批准北京宣武医院为该校附属医院。1976年5月,学校部分七三级学生随北京医疗队赴延安地区开门办学。从1970年到1976年,共培养了三年制大学生1840名,中专系学生119名,各种培训班学员两万多名。
1977年,学校恢复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1979年和1985年先后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北京第二医学院改称首都医学院。次年北京市有关领导部门批准了“首都医学院扩建规模和总体规划”,重新确定首医的领导体制,并将首医确定为北京市属重点院校。经教育部批准,1994年2月5日更名学校为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78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分院成立,分南(东西十条27号)、北(蒋宅口)两院。
1985年1月,北京市对各分校进行调整后,归入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86年6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职工医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实行由市卫生局.高教局双管并以市卫生局为主管的管理体制。
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85年,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1987年,学校开始招生。
北京职工医学院
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正式成立。1983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1987年1月,更名为北京职工医学院。199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友谊、朝阳、同仁、天坛、安贞、儿童和口腔医院确定为该校附属医院。
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1991年11月,重新组建了由卫生局、首医和各附属、教学医院领导参加的该校临床教育委员会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审查和选拔,入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5年4月,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决定共建首都医科大学。
2017年3月,入选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18年4月13日,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2019年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2月,首都医科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发起成立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
据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综合实施方案成果公告,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选址位于大兴新城生物医药基地组团东北角,占地约72.55公顷。6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肝癌临床诊疗研究中心在北京佑安医院揭牌成立。8月,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位于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的新校区建成后,将腾退现有五个校区,实现“一校一址”办学。10月,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在大兴区正式开工。
2024年年12月18日,中国致公党首都医科大学基层委员会成立。
2025年2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大兴分局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公示,拟划拨40.334489公顷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建设用地。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项目也已纳入北京市2025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计划。
2025年4月16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营养学系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开办27个本科专业;有22所临床医学院(其中20所为附属医院);还设有40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重点专科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
学位点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科评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的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1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前1‰,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全球前5‰。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和附属医院有教师7266人,其中有院士7人;教授1176人,副教授1889人;博士生导师1281人,硕士生导师1793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2名市级教学名师、5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个国家级和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2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有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8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9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40项、优秀奖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除交流访问外,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参加有关学习项目和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357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83项),累计科研经费31.7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16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含合报)、北京市科技奖3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7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4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4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4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4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77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馆藏总量107万余册(件),图书杂志藏书库8个共5649.7平方米;学校附属教学医院共有图书馆面积6817平方米,馆藏书籍52.2879万余册。同时,校图书馆大力发展电子资源,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129万余册,形成了以医学文献为主体,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学报主要刊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设有专家述评、专题报道、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病例报告、短篇论著、综述、学科简介和名师访谈等栏目。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网络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
《医学教育管理》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教育管理类学术刊物。《医学教育管理》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目前该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收录。此外,每年出1期增刊,正刊和增刊均为首都医科大学自主认定的核心期刊。2018-2023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20-2023年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根据中信所2024年期刊引证报告,2023年度影响因子为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