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民族大道182号,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高校,位列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资格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学校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为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依托中原大学在武汉洪山南麓创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952年11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中南民族大学对外交流范围涵盖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数十个国家。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占地1700余亩,校舍面积116万余平方米;设有22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2个;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专业型硕士点;有教职工21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300余人;有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3万余人。
历史沿革
中南民族学院
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毛泽东同志为学校亲笔题词“团结”。
1951年5月,中原大学受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委托,就筹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经三次变动,于12月将校址确定在武昌洪山南麓,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后,同年8月,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开始入学,共计194人。1951年11月29日,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正式开学。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
1953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将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中南民族大学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
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并入中南民族学院。
1953年7月,学校教职工达130人,学员达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
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经批准开办本科教育,正式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对中南民族学院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学校带来了深重灾难;同年秋季,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1970年,学校被强令撤销,建设发展了近20年的中南民族学院被毁。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南民族学院复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
1981年秋,学校正式恢复招生,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1985年,中南民族学院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
1990年,学校设立吴泽霖教授奖学基金,成为学校最高等级奖学金。
全新发展阶段
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共建中南民族大学共建协议。
2003年,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
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2008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同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中国民族高校在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10年,学校历史上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
2011年,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
2013年,学校民族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学校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9年7月,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2020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成立。
2022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整合学科资源力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2023年4月,中南民族大学共同现代化研究院成立。
2023年10月,新增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5年3月24日,2025年青山区科技创新大会成功举办,会上青山区与武科大、中南民大、中韩石化签署战略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设有22个二级学院,开设72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湖北省十佳班主任”等优秀师资。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国家级24个),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2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专业型硕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是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B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语言文学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智能通信与泛在计算、区域发展与数字治理4个学科群入选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加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等合作组织,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互访互学、联合培养等深度合作,与70余所境外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300余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配置最佳师资力量和发展环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建成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民族美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现有“催化转化与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机构6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7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0余篇,出版高水平专著280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74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19项;依托民族学优势特色学科和高端智库,围绕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民族事务国际话语权提升等领域,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400余篇咨政报告受到各级政府采纳,其中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50余篇。 [
在“十一五计划”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科研经费768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149篇。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815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97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79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9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2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1000万余册,其中纸本图书260余万册。采购了包括中国知网、超星读秀、万方数据库、Elsevier、Wiley、Springer Link、EBSCO数据库、WoS( SCIE/SSCI)数据库等50余个中外数据库(平台)。此外,图书馆还自建了吴泽霖特色数据库、岑家梧特色数据库、严学宭特色数据库、女书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库、南方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等7个特色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