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轻工大”(WHPU), 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 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湖北省第一批本科招生高校。
1951年,武汉市会计中等技术学校成立,此后历经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60年1月发展为武汉粮食工业专科学校。1972年5月,学校被重新命名为湖北省粮食学校,并在1978年12月更名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1993年5月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1999年5月,学校定名为武汉工业学院。2000年8月和2003年11月,武汉交通卫生学校、湖北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先后整体并入学校。2013年,定名为武汉轻工大学。 自2014年加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2018年,成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并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轻工大学有常青花园和金银湖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6亿元,馆藏纸质文献196万余册,电子图书234万余册;设有17个教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7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个、自设交叉学科硕士点4个;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
历史沿革
创立之始
武汉轻工大学自1951年创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更名和重大的办学调整。最初,学校以武汉市会计中等技术学校的名称建立。随后,在1953年5月,它被命名为武汉市财政学校。到了1954年8月,学校更名为武汉粮食学校,随后在1956年12月,更名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1960年1月,学校发展为武汉粮食工业专科学校,但在1961年停学一年,之后在1962年9月恢复教学工作。但学校又于1966年5月停止所有教学工作,并在1970年11月停办。
规模扩大
1972年5月,学校被重新命名为湖北省粮食学校,并在1978年12月更名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1980年5月,学校发展成为武汉粮食工业学院,随后在1993年5月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1999年5月,学校定名为武汉工业学院。2000年8月和2003年11月,武汉交通卫生学校、湖北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先后整体并入学校。2013年4月,更学校名为武汉轻工大学。
欣欣向荣
武汉轻工大学自2014年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是全国食品、畜牧饲料水产行业重要的研发基地,是国家粮食行业(武汉)教育培训基地。 2020年,学校与孝感市中心医院签订协议共建直属附属医院,2021年学校与良品铺子共建研究生工作站, 同年,学校成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2022年学校迎来湖北省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的落户 ,同年5月12日,学校正式收到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成员证书,成为湖北省首个加入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的高校。 2023年5月,学校成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教育培训基地。同年9月,现代文旅产业学院揭牌及项目签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发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涵盖工、农、管、理、经、法、文、医、艺等多学科,开设本科专业70个。
学科建设
2022年,学校入选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截至2025年1月,武汉轻工大学有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个、自设交叉学科硕士点4个,其中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4个、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多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临床医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24年7月31日,新增畜牧学博士点。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轻工大学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800余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名师150余人次,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50余个,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汇聚了一批在粮食、畜牧饲料、水产等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轻工大学有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6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轻工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巴西、智利、阿根廷、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学校坚持推进国际化办学,稳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国际学生学历教育项目,招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国际学生,做好“留学轻工大”品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8月23日,武汉轻工大学有四个附属医院,分别为武汉轻工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武汉轻工大学附属长江航运总医院和武汉轻工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轻工大学附属湖北航天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武汉轻工大学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7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建有全国唯一的“中国油脂博物馆”。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90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获授权专利29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300余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11日,武汉轻工大学图书馆总面积4.1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座位共3500多个;建设有2套电子阅览室,设置机位250个;建有5个研讨室,配置触摸大屏等设施;建有2套多功能报告厅,配置投影仪等设备。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超过196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