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武汉工程大学

  • 区域:湖北武汉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206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0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武汉工程大学(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武工程”或“武工大”(WIT),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 ,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人民政府。1980年3月,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学校划归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6年2月,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占地约2000亩,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440万余册;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1个研究设计院,1个独立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70人;全日制本科生20444人,硕士研究生6165人,博士276人,留学生538人。

历史沿革

  • 湖北化工石油学院

1972年4月20日,湖北省化工石油学院筹建领导小组成立;同年6月25日,湖北省政府同意以湖北省工业学校为基础,组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

1974年,学校校址迁移至伏虎山麓、南湖北畔(现武昌卓刀泉路366号)。

1977年,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

1980年3月31日,教育部批准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化学工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化学工业部为主。

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年7月3日,学院由原化工部主管改为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

2000年,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整体进入学院。

2002年11月19日,流芳校区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2003年9月11日,流芳校区正式启用。次年2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

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同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9月,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同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同年3月,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次年12月28日,武汉工程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科协主席涂善东院士为武汉工程大学特聘兼职教授。 

2022年11月16日,武汉工程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举行。 

2023年6月27日,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化学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同年7月31日,土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专业评估(认证) ;同年12月,武汉工程大学(枣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湖北枣阳举行。 

2025年1月17日,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南区宿舍楼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1个研究设计院,1个独立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70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60%,有聘任院士3人,自主培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其他高层次领军人才10余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项、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品牌专业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3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9个、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荆楚卓越计划7个。 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荆楚好老师,湖北省师德标兵,湖北省劳模工作室等教师群体。

  • 教学成果

2008年至2019年4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2024年5月,武汉工程大学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多维度合作关系,还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协议,深度实施学生留学深造合作。 学校分别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合作举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梅西大学、英国邓迪大学执行1+1+1金融(学)硕士、1+1+1艺术(学)硕士;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执行3+1/3+2本硕衔接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执行3+1+X项目。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本硕衔接双学位项目、1+1+1中外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学校持续为学生提供成熟出国留学深造路径。 学校已具备招收留学生的资格,现已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加纳,埃塞俄比亚、喀麦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在籍在册的各类留学生300余人。 

国内交流

2022年12月7日,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消息,由武汉工程大学主导的“资源与环境科技教育中非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2024年4月30日,学校作为湖北省“矿业资源”领域中非重点合作高校之一,入选“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 学校还与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长期校际互换生工作。学校与荆门、鄂州、黄冈、重庆长寿区等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建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78个。在长江经济带与地方共建了湖北三峡实验室等13个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了湖北大部分化工产业园发展规划。 共建有武汉工程大学(枣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52项,先后有30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与湖北宜化、人福医药等单位在磷化工、电子化学品、麻醉制剂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了磷矿选矿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克了超高纯芯片用电子级磷酸制备等“卡脖子”技术,为国家延长磷矿资源服务年限超过60年。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止2020年底,馆藏纸质文献累计152.8759万册[含各院(部)、研究设计院的藏书; 截至2024年5月,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440万余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武昌校区图书馆主要收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制药、化工、材料、机械、动力、选矿、电子、环境、建筑及各类人文社科文献,尤以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为收藏重点,其中精细化工、化学选矿、有机化工三个学科的文献达到了研究级收藏水平。收藏历年中文期刊4500余种,外文期刊1000多种,其中美国化学文摘(CA)印刷本从1907年至2007年收藏最为完整,2007年后改为电子版。流芳校区图书馆重点收藏语言文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机械及其他基础性学科的各类文献。 

电子资源

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255.1794万册(含电子期刊113.198万册;其中100万册超星电子图书为网上访问权,3500册为超星电子图书借阅机供下载),各类中外文数据库31个,网络交换机端口总数924个,各类服务器及交换机设备20多台,各类联网在用计算机227台,存储总容量21500GB。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