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昆工”(KUST),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主管并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学校先后隶属原高等教育部、原冶金工业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是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入选学校。
昆明理工大学始建于1954年9月1日,曾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并入。
截至2024年8月,学校现已建成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正在全力推进嵩明新校区建设,总占地面积5418亩;设有1个学部、28个学院(含5个产业学院、1个卓越工程师学院)、7个研究院,设有研究生院,开设92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有教职工4173人,学生53539人,其中本科生33291人,研究生20248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10年,云南工矿学堂建立。
1911年,将实业司所办的矿业讲习所并入,改名为省立工业学校。
1912年,改名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停办,在校生全部转走后,改名为高级中学。
1930年,龙云在昆明开办了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后更名为省立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昆华工校),学校招收新生120人,分为甲乙两班,双塔寺东麓的一栋楼房做教室和办公之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往返迁移于晋宁、呈贡之间。
1950年,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名为昆明工业学校。
1959年,进行了调整和分校,将土木专业的5个班全部迁出,新成立云南建筑工程学校,将化工、无机化学2个专业的6个班全部迁出,新成立云南省化工学校。同时改名为云南省机械工业学校。
1960年,受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和云南省机械工业厅委托,筹建了云南省无线电工业学校。1962年,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云南省机械工业学校、云南省无线电工业学校、昆明电力学校、昆明化工学校、昆明轻工学校合并,校名为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
1963年,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又将原昆明化工学校、,昆明轻工学校所属的师生全部分出,成立云南省第三工业学校。1966年停止招生。1969年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了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改名为云南机床厂配件厂。
1970年,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恢复办校,由于原校址被工厂占用,迁到黑龙潭原省农业大学校址办学。
1979年,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部分资源复校改建为云南省机械工业学校(现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第三工业学校
1965年5月,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轻工、化工专业改建为云南省第三工业学校。
云南省农业机械学校
1965年5月,云南省农业学校农业机械类专业改建为云南省农业机械学校。
云南工学院
1974年6月,国务院科教组发文批准在原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云南省第二工业学校、云南省农业机械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成立云南工学院。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
1984年9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成立。
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
1985年3月,云南化工专科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创建。
云南化工专科学校
1985年3月,云南化工专科学校创建。
-蓬勃发展-
1999年10月,原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12月,开始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
2004年12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成建制并入昆明理工大学。
2010年7月,学校成立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以及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昆明理工大学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学院——城市学院。
2011年3月28日,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成立。
2015年6月,学校成立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研究院,致力研究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业。
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6月,昆明理工大学航空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昆工呈贡校区举行;10月,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创建的云南工业干部学院揭牌成立。
2018年1月,云南省铝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在昆明理工大学揭牌成立;3月学校飞行技术专业审批通过。
2020年9月,学校获批飞行签派员训练资质。
2021年,昆明理工大学获工信部云南省唯一校企协同就业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3月云南液态金属产业创新研究院在昆明理工大学成立, 同月,体育学院正式组建成立;7月,云南乡村振兴学院暨云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2年12月,由昆明理工大学发起的“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学生友好运动会联盟”正式成立。
2023年6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学边疆发展研究院、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云南分院成立揭牌仪式在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举行;10月,与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马那瓜)合作共建孔子学院正式授牌成立。
2024年1月,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7月,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雨花学校揭牌成立。8月30日,昆明理工大学校史馆重装亮相。9月25日,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马那瓜)孔子学院23日在尼首都马那瓜举行揭牌仪式,这所孔子学院由中国昆明理工大学与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马那瓜)共建。11月8日,禄丰市人民政府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昆明理工大学绿色钛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11月20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昆明理工大学举行合作共建云南省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12月2日,中铝集团与昆明理工大学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6日,昆明理工大学医共体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8月,学校下设1个学部、28个学院(含5个产业学院、1个卓越工程师学院)、7个研究院,设有研究生院;有16个临床教学基地(含9个附属医院、7个教学医院),有92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14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11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实现A类学科零的突破。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教职工4119人,其中,专任教师2764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477人,高级、副高级职称人员1857人;有“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入选者、“杰青”等59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省部级人才73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32个32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4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9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21个函授本科(专升本、高起本)专业;设有16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中心,21个本、专科自学考试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培训机构;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33门、教材10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6个、国家级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8月,昆明理工大学已与4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了245份国际合作协议,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马那瓜)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是云南-泰国大学联盟的中方牵头高校,在泰国设置了四个境外办学学院。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1名外籍专家先后荣获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2名外籍专家荣获云南友谊奖,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与师生交流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 昆明理工大学与美国爱达荷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37]。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04个,地厅级平台6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创新团队等72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
-研究成果-
2020年7月,在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学校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奖励共有1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
2021年6月,在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选中,学校牵头获得奖励共计1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
截至2024年8月,学校2023年科研总规模30.99亿元,2000年以来,先后荣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牵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35项;出版论著2472本、专利授权19349件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321.3余万册( 含院系资料室),中外文纸质期刊480多种,数字资源库160个。其中电子图书260万多册,电子期刊89万多册,学位论文5532542册,音视频309367小时,为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2004年被教育厅评为先进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