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河南工大(HAUT)。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1计划建设高校、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中央粮食干部学校诞生于北京,1960年迁至郑州,相继更名为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国家粮食部、商业部等;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则相继更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机电部等。1981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 1998年两校转为河南省管理,2004年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高校创建行动计划。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莲花街、嵩山路和中原路3个校区,占地2764.5亩,设有22个学院,开设73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专任教师1982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2760人,研究生3782人,留学生138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郑州工程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之一为中央粮食干部学校。1956年年初,中国粮食部与轻工业部协商,拟成立“食品学院”。经教育部同意,粮食部决定先成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1956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在北京建立。6月,国务院任命张清为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副校长。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58年8月17日,中国粮食部决定筹建粮食学院。10月,成立粮食学院筹建小组,同时成立粮食学院筹备处。11月,筹建小组提出建校方案。
1959年,经教育部和中央财政贸易工作部批准,粮食部以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为基础组建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并于秋季招生。9月,粮食部粮食学院筹建小组决定,成立郑州粮食学院筹建处。12月1日,郑州校舍建设破土动工。
1960年2月,教育部批准建立郑州粮食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粮食高等院校,学校设粮食加工工艺、粮食储藏、油脂工学、粮食机械制造、粮食经济五个四年制本科专业,一个两年制师范专修科,并于秋季开学。8月,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分三批搬迁入郑州粮食学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达7年之久。1969年,根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规定,学校归河南省领导。1971年11月,河南省革委会决定撤销郑州粮食学院建制,保留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学三个专业并入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但遭到粮油工业系教职工的不满,要求恢复粮食学院。
1973年,粮油工业系从河南农学院分离出来,并入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工学院),校区不变,其各专业面向河南招生,学制为三年。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郑州粮食学院,由商业部和河南省双重领导,以商业部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并设置粮食工业、油脂工业、粮食机械、粮油储藏四个本科专业。1982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学校对本科专业毕业生有学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1月,国务院批准学校对粮食储藏专业研究生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6月19日 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单位。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宣布郑州粮食学院按“中央与省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运行。同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学校视察。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向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的通知,正式批准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工业大学另一个前身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1956年2月16日,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成立郑州砂轮制造学校计划任务书,设研磨工具、分析化学两个专业,3月,学校改称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机器制造学校,随后开校基建破土动工,参加河南统一招生。1957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文件,学校与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合并。1958年,学校下放河南省,归机械厅管辖,改校名为河南机械制造专科学校,招收专科生和中专生。
1961年,因国民经济遭受暂时困难,学校停办。次年,学校收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改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只招中专生,设研磨工具、分析化学和机械制造三个专业。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部属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的分析化学专业、洛阳轴承制造学校、洛阳矿山制造学校、郑州磨料磨具制造学校并入学校。
1963年,学校经过两年停办后复学。1970年4月,学校再次下放河南省,郑州市将学校停办,改为郑州第二机床厂。直至197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收回学校,复名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并任命马光岱为校长,开始招录机械制造专业、研磨具专业学生。此后,学校又历经多次更名,分别于1983年,更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学校由部属转为省部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蓬勃发展-
2004年2月6日,根据河南省政府的指示,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迎评工作小组。经过教育部专家评定,5月13日,教育部同意郑州工程学院、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组建后由河南省领导和管理,并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2010年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局共建河南工业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2011年,学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示了“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名单,河南工业大学成为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单位。同年,学校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2014年,学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7月,学校入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同年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高校。11月11日,河南省教育厅等十五部门发布《关于公布省级特色行业学院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 ,河南工业大学申报的粮油食品行业学院、超硬材料和磨料磨具行业学院获批立项建设。
2023年6月29日,河南工业大学未来科学研究院暨复杂性科学中心·未来粮食科学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科创大楼举行。
2024年7月6日,河南工业大学青瓷研究所揭牌仪式在该校设计艺术学院举行。
2025年5月12日,沙雅县人民政府与河南工业大学举行框架协议签约会,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开设7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学科群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1个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培育建设名单,3个学科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建设学科,1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排名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885人,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硕士生导师896人,博士生导师95人。汇聚了发达国家院士、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14名;省级及以上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30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1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和16个省级名牌和特色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
学生成绩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000余项。
-合作交流-
政产学研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是“全国粮食行业(郑州)教育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开展校研合作;与郑州市、周口市、鹤壁市人民政府和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开展校地合作;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双汇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许继集团、贵州达众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作为股东高校之一发起组建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与社会共建了“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河南产业发展研究院”等。
国际合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分别是与英国雷丁大学举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与英国班戈大学举办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中国台湾中原大学举办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小麦协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小麦协会、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等进行合作交流;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粮油食品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计算化学国际研讨会”、“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承办单位,已培训来自108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近3000人。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5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0个地厅级科技平台;77个校级学术研究机构。
-研究成果-
研究概况
学校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1986年国家科技攻关奖励大会上获国家奖励5项。
2021年11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河南工业大学参与由河南省主持完成的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先后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质量标准贡献奖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74项,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619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49项,授权发明专利205项;SCI、EI等收录论文2298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65部。
社会服务
学校在粮食储运、仓厂建设、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全国约70%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学校研发的技术。学校作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中坚力量,完成大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学校负责编制的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为中国粮食行业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家投资337亿元的国家储备及物流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全部采用该校储藏工艺;同时,学校还承担了该项目1/3工程设计任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3月,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93万册,电子图书118万册,报刊476种;有包括SCI、EI、CNKI在内的中外文数据库50个,其中中文数据库37个,外文数据库13个。
学术期刊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创刊于1980年,创刊刊名为《郑州粮食学院学报》,2000年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为双月刊。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该刊于2005年1月创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固定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学技术期刊数据库固定收录期刊,中国台湾CEPS数据资料库固定收录期刊。
《粮油科技(英文)》期刊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食品工业类英文期刊,于2018年1月正式出版。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交叉科学:计算生命科学),是SCI期刊。该刊编辑部设在学校,隶属于学校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