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英文名:Qinghai University),简称“青大”(缩写:QHU),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由青海省政府主管,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国家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共有8个校区,占地面积3239.88亩,建筑面积114.2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2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50亿元;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135个专业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教职工2086人(不含附属医院),全日制在校生近2.7万人,本科生2.1万余人,研究生5000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初创
青海大学的由来可以回溯到1958年,当年9月青海工学院和青海农学院同时成立。1959年4月,青海农学院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为青海农牧学院。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1年9月,青海大学撤销,恢复青海农牧学院,原青海工学院保留部分并入青海农牧学院成立农业机械系。
1964年4月,重新成立青海大学,分设农牧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但随后又再次撤销青海大学建制。1971年,在青海农牧学院原址又恢复包括工农两大学科的青海工农学院,并于1973年开始招生。
恢复发展
1985年,青海省政府决定在原青海工农学院的基础上拟建一所综合性的青海大学,并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1988年1月4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青海大学成立。
1997年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2001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成为省内重点建设、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高校;2004年与青海医学院整合组建新的青海大学,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2019年澜湄青创赛系列活动进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水利工程、草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8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086人(不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有博士近800人;双聘院士9人,特聘教授4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20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811人,团队项目31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行业教学名师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135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校已有工学(1个专业领域):工程科学;生命科学(1个专业领域):环境/生态学;农学(2个专业领域):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医学(1个专业领域):临床医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的态势不断扩大。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中心)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实验室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1月,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809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超25.09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99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69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4人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0余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学校纸质文献保有量187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153.61余万册,涵盖理、工、农、文、史、经、哲、法、教、管、医等十几个学科门类。其中,藏文版《四部医典》等3000余册藏医学图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及文化特色,汉文古籍3万余册(古籍善本图书22部,其中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订购国内外著名数据库36余个,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电子期刊4.8万种(含OA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