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学院是2004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隶属甘肃省农牧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9月成立的甘肃省畜牧学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2004年6月两所学校合并组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移交甘肃省教育厅管理。2010年7月,学院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2200亩,其中校园800亩,实习农牧场14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2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亿多元,图书馆藏书60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设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53个高职专业;有教职工360人,有在线学生10000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甘肃省畜牧学校
甘肃省畜牧学校始建于1952年9月,其前身为“西安畜牧学校”隶属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管理。
1954年,学校移交甘肃省。
1958年,学校由西安市搬迁至黄羊镇,同时更名为“甘肃省畜牧学校”,隶属甘肃省农牧厅。
1960年,经甘肃省委批准成立“甘肃省畜牧兽医专科学校”。
1961年,甘肃省畜牧兽医专科学校撤销,1970年学校下放给原武威地区,易名为“甘肃省武威地区畜牧学校”。
1979年,学校收归省属,隶属甘肃省农牧局,恢复“甘肃省畜牧学校”名称。
1980年、1994年、2000年三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8年,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
1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院”。
1961年,撤销学院恢复原校名。
1969年,学校实习工厂改为“甘肃第二拖拉机配件厂”,学校附属于工厂,成为“厂办校”,隶属甘肃省机械工业局。
1975年,恢复“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名称,隶属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2000年,机构改革归甘肃省农牧厅领导。
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蓬勃发展-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由原甘肃省畜牧学校和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成立专科层次普通高职院校——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移交甘肃省教育厅管理。
2010年7月,学院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53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360人,外聘教师87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21人,教授32人、副教授117人、高级技师36人。硕士、博士130人,“双师型”教师249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4月,近五年来,学校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标准3项,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成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骨干专业1个、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4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厅级奖9项;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0门、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甘肃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19个专业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成甘肃省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有11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320项、发明专利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00篇,其中国家级1022篇;近五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6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学术资源-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办院刊《畜牧工程职业教育》。是由省教育厅主管、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在全国相关高校及省内有关部门交流的综合性省级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市场分析、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与营养、遗传育种与繁殖、宠物门诊、牧草开发、环境保护、环境控制、兽药天地、经验交流、价格动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