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China Women's University),简称CWU,位于北京市,是由国家举办、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10],学校是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妇女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和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1]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教职工476人、全日制在校生4291人,设有10个教学院部,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本科招生专业18个。 [2] [18]
历史沿革
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是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始建于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亲手创建 [53]。1949年7月,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接管了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8日15日,经全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学校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54]
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
1950年7月,学校400名学员完成学业后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工作岗位。同月,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成为全国民主妇联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的基地,为国家培训了一大批县妇联主任以上干部、女法官和保教干部。1978年9月,康克清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恢复妇女干部学校,全国妇联党组成立恢复妇干校筹备组。1979年3月学校开学,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54]
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
1984年3月,学校更名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学校开始举办两年制大专班,创建、开办妇女运动、学前教育管理、法律三个系。 [54]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开始面向全国社会各界招收女生,同时举办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小组评估,学校进入A级院校行列。 [54]
1990年春节,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率书记处班子到学院现场办公,提出要选择新校址,把学院扩建为女子大学。1993年1月,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华女子学院奠基典礼举行,“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议事日程。 [54]
中华女子学院
1995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成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址到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54]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4月,学校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54]
2010年,学校进行了教学机构调整,设立了七个二级学院和三系二部。2011年3月,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首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30名。 [54]
2017年9月,学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 [3]2019年,学校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的牌子,以培训妇联干部、妇女干部为主责主业。 [54]2021年11月5日,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54]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8月,学校设有10个教学院部,本科招生专业18个。
-学科建设-
据2024年5月20日学校官网显示,中央美术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学科2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1] [17]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科研成果
2016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16089.5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1200个。有纸质图书75.37万册,有电子期刊133.45万册,学位论文930.07万册,音视频28602.13小时。 [44]
学术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是我国第一家以研究和探索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创刊于1989年,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开始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每期正文页码128页,刊文20万字以上。该刊主要栏目有: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 [6]
该刊2003年被评为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4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2006年和2010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5—2007年、2008—2010年连续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2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该刊编辑部入选为北京市高教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2022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3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该刊继2018年入选其社会学学科扩展期刊之后,再度入选扩展期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