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1985年9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组建的,和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起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建,2018年入选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7年11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明确中央团校的根本定位是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承担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干部骨干的重要使命;明确保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牌子和招生代码,继续举办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紧邻西三环辅路。 [15]学校设有教育培训、教学科研、党政服务等3类二级机构。学校是团中央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共建单位,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14]



历史沿革

1932年12月,少共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县洋溪村创办了列宁团校。

1936年,团中央在保安县刘家坪村创办了中央团校,后改名为鲁迅青年学校。

1937年10月,党领导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了战时青年训练班,统称安吴青训班。

1940年5月,党中央在安吴青训班基础上于延安创办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1948年9月,中央团校在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创建。  

1949年7月4日,中央团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1949年,中央团校学员先后参加了接管平津、开国大典等重大活动。同年11月,学校正式迁入北京。

1954年,迁至现址,教学、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978年7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央团校正式复校。

1979年2月,学校在学员和教工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教育青年干部,为全团的学习讨论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3年,学校探索开办正规学历教育,举办了三届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

1985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建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同时继续保留中央团校的校名。学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与团干部教育培训的双重职能。  

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向社会输送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1997年,一次性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的全面检查并被授予“合格院校”后,学校实施“一个先导三个工程”的教学工作整改方案。

2000年,实施以全面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12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建学校。

2017年5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和部分研究生教育顺利划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转移。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团校改革方案》。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标志着学校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4]

2018年9月,中央团校改革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在团中央机关举行,标志着中央团校正式踏上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政治学校的新征程。

20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央团校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向深层次推进。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与青运史系、社会工作系、青少年工作系四个院系,招收9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1个专业的专业型硕士。 [21]






-学科建设-


  •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青年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等二级学科硕士点。 [1]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6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6人,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人。

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林江 [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林维 [7]

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于昆 [8]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林维、李伟、马竹青 [7] [9] [11]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王冬梅 [10]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 [5]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青年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等二级学科硕士点。 [1]


所获荣誉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是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和“北京市花园式单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单位”“中直机关绿化美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


科研成果

  • 截至2020年12月,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先后出版系列高水平学术著作,持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成果,培育了“中央团校青年论坛”“中青文库”等一批学术品牌。 [1]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中央团校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团中央分馆、中国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约74万余册;文献收藏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主,其中有邓颖超、李锐等人赠书近8000册;另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和索引库34个;还与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建立了馆际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5所高校图书馆和2个公共图书馆实现馆际互借,与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签订了原文传递合作协议。 [3]

  • 学术期刊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是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该刊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设置栏目,主要板块有“特别观察”、“理论研究”、“青年思想研究”、“共青团与青年工作”、“大学生与高校教育”、“青少年法制”、“青年文化与社会发展”、“域外青年研究”、“研究述评”等;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北京市社科学报名刊、名栏”;2004年“青少年研究”栏目被教育部评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 [13]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