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农大”(CAU),坐落于北京市, [7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成员高校。 [1]
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11月,平原农学院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67]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东西校区占地面积1227982.48平方米,学校藏书221.6015万册;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80个本科专业;有49个硕士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29个博士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有专任教师2060人,全日制本科生14304名。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北京大学农学院
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建立。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 [67] [75]
1905年12月6日,京师大学堂设立农科学部。以卢沟桥瓦窑村为建农科大学校址(后改为教学农场)。 [67] [75]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为学校分科大学之一。同年11月罗道庄校舍落成,11日移入新校,以后即以“双十一”为校庆日。 [67] [75]
1914年2月,农科大学改组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开始独立办学,以“教授农业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国立八校之一。并增设林科及预科,学制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以上。 [67] [75]
1920年,预科改本科学制4年,原有农科分为农业经济学、农艺化学、植产学、畜牧学四门,林科分为林政学、造林学、利用学三门,3~4年级选修,同年开始招收女生。 [67] [75]
1923年3月,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设农艺、森林、畜牧、园艺、生物、病虫害、农业化学七个系,修业五年,二年预科。 [67] [75]
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实行大学区制,将北京国立九校合并组建国立北平大学,农大旋即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67] [75]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迁往西安,与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日伪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将北京、北平两大学合并为北京大学,设文、理、法、工、农、医六个学院,农学院罗道庄校舍沦为日本兵营,将图书仪器搬到东总布胡同商学院旧址和海运仓前朝阳大学校舍,设农艺、农业经济、农林工学、畜牧四个系及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所。 [67] [75]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为由,命令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临时大学农学院改为西北联大农学院。同年7月,西北联大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增设农业工学系。 [67] [75]
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学,于原北平大学农学院院址重建农学院,作为北平大学农学院的恢复和延续,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院系体制,为当时全国农业院校之冠,其中,土壤肥料学系和兽医学系更是国内仅有。 [67] [75]
1949年7月,辅仁大学农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农学院。
清华大学农学院
1921年,清华学校开办农科,设立作物学、果树园艺学、畜牧学等课程,以为志愿赴美学农之选修。 [67]
1928年,改留美预备学校为清华大学,停办农科。 [67] [75]
1934年,教育部令清华大学设农学院,由行政院拨圆明园为农学院农场,之后先清华大学创办农业研究所,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两组,分别由戴芳澜和刘崇乐主持研究工作,着重华北农作物病虫害及真菌学、昆虫学的研究。在抗战期间,培养储备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农业科学以后得发展奠定了基础。 [67] [75]
1937年,农业研究所随校迁长沙,1938年迁昆明,增设植物生理组,由汤佩松主持研究工作。193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成果刊布于中外学术杂志有百余篇,造就40多名研究人员,并派多人出国留学。 [67] [75]
1946年,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以农业研究所为基础,正式成立农学院。以汤佩松为院长,设农学(包括农艺、园艺、土壤、畜牧、农经、森林诸科)、植物病理、昆虫、植物生理(后改为农业化学)四个系,并设有农业化学、植物病理、昆虫学三个研究所。 [67] [75]
华北大学农学院
华北大学农学院前身是1940年中共中央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1942年,改为农业系。 [67] [75]
1943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自然科学院生物系改为农业系。内战期间,自然科学院向华北地区转移。 [67] [75]
1946年日本投降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北方大学,分设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文教学院、行政学院及艺术学院,由延安自然科学院农业系部分同志迁往北方大学筹学建农学院,由边区中央局指派乐天宇为院长。农学院的任务是配合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保证解放战争的物质供应和土改后的农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其教育方针是生产、研究、教育三位一体,为发展边区的农业生产服务,针对生产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为解决大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和教育干部。 [67] [75]
1948年7月,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农学院随之改为华北大学农学院,迁往河北石家庄,设有农艺、农业化学、兽医、农业机械四个系和农业生物学研究室,并设森林、兽医、糖业三个专修科。 [67] [75]
合并发展
1949年9月2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综合性的新型农业高等学府,并于1950年4月,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此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农业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中心,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67] [75]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67] [75]
1953年1月,平原农学院部分师生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67] [75]
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67] [75]
1960年10月,学校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67] [75]
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67] [75]
1985年10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67] [75]
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一所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趋综合化的新型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同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 [67]2004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高校行列。 [67]2006年,入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2014年9月,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3]2015年12月,成为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员。 [70]2017年9月,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4]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45]同年9月,被认定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47]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46]2022年2月14日,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48]9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东区举行。 [54]
2023年5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缙云乡村共富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缙云研究基地签约和揭牌仪式在丽水缙云县行政中心举行。 [56]11月8日,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党委常委会审议,决定成立“中国农业大学人才联谊会”。 [68]11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开馆 [69]。
2024年1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贵阳肉牛科技小院授牌仪式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71]3月2日,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结束寒假闭馆、恢复运营,实行免费参观。 [72]10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战略合作签约协议在北京举行。 [130]
2024年10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129]
2024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缙云)教授工作站揭牌。 [131]11月29日,中国农业大学(泌阳)夏南牛研究院在泌阳县揭牌。 [132]
2025年1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星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广西贵港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在港北区武乐镇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开设本科专业80个,学科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22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博士、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9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3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等。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3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校内可参评专业的90%。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拥有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成4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7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86项。 [1]
2020至2021学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7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项。 [44]2020年,学校获得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特等奖。 [63]2018年,康绍忠主持完成的《突出农工交融的农业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王涛主持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创新领军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均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50.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5%。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8977篇,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6%,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省部级奖励173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授权专利1900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40%;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37]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十四五”以来,学校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7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s12i、Cas12j等基因编辑器,培育了“沃德188”白羽肉鸡新品种,开启我国肉鸡产业种源自主的新时代;累计获授权专利1732项,其中授权国际专利22项;发表SCI、SSCI、EI等国际论文共计8050篇,先后在《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3篇。 [93]
截至2023年12月,近五年来,学校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202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34项、软件著作权14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849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8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7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