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甘肃农业大学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甘肃农业大学(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甘肃省高水平大学,由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国农业院校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甘肃农业大学。学校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占地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开设68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575人,普通本科生17636人,硕士研究生3872人,博士研究生659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

  • 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委派盛彤笙在兰州筹办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9月,国立兽医学院设在兰州大学,作为四学院之一,首届招收新生48名,学制四年。教学分设解剖科、生理药理科、生物化学科、细菌卫生科、病理寄生虫科、诊疗科、畜牧科7科。 

1947年4月,国立兽医学院正式从兰州大学独立出来。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 

1948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南岸的小西湖畔,建成教学楼“伏羲堂”。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0年1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隶属西北畜牧部、西北教育部共同领导。设立畜牧系,下设生物、饲养、牧草与草原、选育、绵羊与羊毛5科。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学校开设学制4年的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

1952年9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并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和分配。 

1953年,学院首招研究生8人。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甘肃省兰州市搬迁到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

-蓬勃发展-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在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召开。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1977年,学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甘肃农业大学迁回兰州市办学。 

1984年10月,甘肃农业大学迁建工程在营门滩动工。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甘肃农业大学。

2012年10月,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获准新增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新确认。

2013年5月,入围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高校。

2014年10月,入围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涉及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和动物医学院申报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动物医学专业)获批立项。 

2020年4月,国家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甘肃农业大学。

2021年5月,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3年11月,甘肃省高校种业产业研究院、甘肃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在甘肃农业大学揭牌成立。

2023年10月,共同发起成立西北寒旱区域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5月18日,甘肃农业大学召开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类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7月13日,甘肃农业大学“陇南核桃产业专家院”揭牌。11月22日,甘肃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开设6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七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575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人。有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综合试验站站长15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0个,其中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等。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7人,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8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5人,甘肃省陇原人才349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3人,甘肃省教学名师、优秀专家、优秀教师2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农学、动物科学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等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与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马其顿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等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沙棘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先后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一带一路”生态水利与新能源合作联盟等。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员单位、“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平台55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近五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739项,到位总经费达6.5亿元,获省部级奖励104项,授权专利25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600多篇。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0余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1469平方米,提供4281个阅览座位;馆藏纸质资源总量为2046980册,生均图书80.47册。电子图书1696630册,电子期刊729315种。订购有中外文纸质期刊744种,外文纸质期刊28种,报纸31份;订购使用CNKI、国研网、可知电子书平台、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WebofScience数据库、Emerald全文期刊数据库、Proquest生物与农业数据库、牛津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38个。 

  • 学术期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是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ISSN11003-4315 , CN62-1055/S ),创刊于1959 年 ,主要刊登有关畜牧、兽医、草业、农学、林学、园艺、农业机电、植物保护、土壤农化、资源环境、农业经济、食品科学、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及综述和专论。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