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简称国关(UIR),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50]是财政部“小规模试点高校” [56]、是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 [58]
学院前身是1949年创建的外交干部培训学校,1955年学校正式招收本科生。 [1]1958年8月1日,更名为国际关系学院。 [53]1960年11月29日,中央批准学院改为专业干部学校。 [53]1961年同外交学院合并办学,易名为外交学院分院。 [52]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校园迁至海淀区坡上村12号。 [2] [52]1965年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 [52]1979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学位授予权单位。 [54]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2]1996年学院实行“特校特办”的办学原则。2006年、2016年学院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 [55]“十二五”期间,学校成为财政部、教育部开展的中央所属小规模特色高等院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单位。 [56]2021年,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 [57]
截至2022年11月,学院占地面积近200亩。 [51]截至2024年4月,设有9个教学机构,13个本科专业。 [37-38]图书馆藏总量56万册。 [31]截至2023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数2524人,截至2023年8月31日,专任教师193人。 [31]具有博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 [6]国家安全学学科先后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北京市“双一流”重点培育学科。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国际关系学院前身是1949年创建的外交干部培训学校,曾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将军大使”。 [1]
1949年10月12日,李克农向中央报告要成立情报学校,周恩来总理当天就批示同意,同年12月1日,由训练班改为军委情报部干部学校,由副部长邹大鹏兼任校长。 [63-64]
1955年,学校正式招收本科生。 [1]
1958年1月17日,外交部在向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请示报告中提出,扩大学院培养、训练干部的范围,主要轮训外交部和其他涉外部门的干部,培养国际关系方面的师资、初级研究人员和记者、编辑等人员。 [53]
1958年8月1日,外交学院正式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为学院题写了校牌。1959年9月,外交部决定并报国务院批准,任命陈辛仁为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53]
1960年11月29日,中央批准将国际关系学院改为专业干部学校,着重轮训在职的外交干部和培养新调来的干部,同时接受一部分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学生入该院学习外交业务。 [53]
1961年,学校同外交学院合并办学,易名为外交学院分院。
1962年10月,校名改为外交学院分院。 [64]
1964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校园迁至海淀区坡上村12号,并扩大招生规模,设有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5个专业。 [2] [52]
更名发展
1965年,经陈毅、杨尚昆批准并征得外交部同意,外交学院分院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陈毅同志书写的“国际关系学院”作为校牌和校徽。 [52]文革期间,学院教育事业遭到破坏,直到1978年9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后,学院开始重建,并再次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78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批准重建国际关系学院。1979年,学校恢复招生。 [32] [52]同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学位授予权单位。 [54]
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2]1984年起,学校增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新闻和汉语语言文学4个专业,成为在中国较早建立复合型专业的外语院校,迎来全新发展期。 [52]
1994年,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校庆45周年的纪念会,江泽民为学校亲笔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 [54]1996年,经党中央批准,明确学院实行“特校特办”的办学原则。2006年、2016年学院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 [55]“十二五”期间,学校成为财政部、教育部开展的中央所属小规模特色高等院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单位。 [56]2021年,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国际关系学院设有9个教学机构,截至2024年4月12日,开设1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教育涵盖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和交叉学科等5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涉及11个专业领域。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国际关系学院具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42095.57平方米,其中包括具有智能分析、交互联动功能的智慧教室2间以及VR虚拟仿真实验室1间。实习实训基地方面,学校与中国招标采购研究所等三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文化与传播系与新华社广告中心等五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法学院与海淀区法院等十六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与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于2023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与空间安全学院与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三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外语学院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1]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具有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 [49]截至2024年6月,具有三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2022-2023学年,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275项,其中国际级3项,国家级奖项134项,省部级奖项138项;文艺、体育竞赛获奖4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37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6篇;全学年本科生参加国际会议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5人,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人数3人。学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在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营销业经营模拟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流通业经营模拟竞赛、全国高校法语电影配音大赛、“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北京市2023年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获省部级特等奖,学校代表队在中国大学生长短兵及太极推手锦标赛、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体育舞蹈锦标赛获全国冠军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国际关系学院校获得“前沿科技专项”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项,出版资助项目2项,主管部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3项,获得经费共1088万:签订横向项目合同15项,获得经费98.16万。 [31]2021年,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科技创新专项”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经费达到2393万元,成为学院第二次牵头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202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以上纵向和横向项目14项,设立国家安全高精尖专项10项,其他科研项目34项。 [32]2022-2023学年学校教师出版学术专著10部,学术编著4部,学术译著2部,教材1部,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共1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