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北中医(BUCM)”,位于中国北京市 [60],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2]。1978年,学校首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之先河。1981年,北京中医药学院成为首家中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67]。1996年,学校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其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 [66]。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4]。
截至2024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有4家在京直属附属医院、1家中医门诊部和30个临床教学基地,专任教师1687人、全日制在校生15804人 [2]。学校有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3个校区 [28],下设14个教学单位 [27],共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 [2] [124],建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门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2] [9]。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
1956年,中国国务院发文正式成立北京中医学院等四所中医院校,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由此起步。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2] [66]。1971年,其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学校恢复独立办学 [60]。次年,学校首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之先河。1981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成为首家中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67]。1996年,学校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术地位和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2] [66]。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1983年4月,中国卫生部向国务院申报组建北京针灸学院,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负责筹建。1986年3月,国家教委批复卫生部,同意该校正式建立。同年8月,经卫生部党组任命,陈绍武同志兼任北京针灸学院院长、代理党委书记。同年9月,北京针灸学院举行“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大会”。1987年10月,学院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68]。
1991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成为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两个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3月,国家教委召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价工作会议,学院被列为全国接受评价的108所院校之一 [68]。
合并发展
2000年,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3]。2006年9月,北京冶金医院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立 [69]。次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整合教育和卫生两大系统的资源,共同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 [66]。
2008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70]。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同年,北京市加入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行列,学校良乡校区举行奠基典礼,学科建设、首都优势和硬件环境进一步凸显 [2] [66]。
2015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71]。10月,学校良乡校区落成并举行揭牌仪式 [72]。同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校共同成立的“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举行签约仪式,5所高校将联手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库与中医健康事务协同创新中心 [73]。
2016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巴塞罗那分校落户西班牙,中医硕士学位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 [74]。同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大连市政府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瓦房店市政府共同签署学校大连校区项目合作协议 [75]。
2017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76]。9月,其入选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4]。2017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挂牌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 [5]。同年,学校还被中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67]。
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2]。2018年6月,学校与房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正式揭牌 [77]。次年12月,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该联盟成员单位之一 [1]。
2020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 [79]。9月,学校加入健康扶贫联盟 [6]。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7]。11月,学校入选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11]。同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国际针灸创新研究院先后揭牌成立 [67] [84]。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83]。同年9月,学校成立王琦书院 [82],并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保护单位 [15]。2022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78]。次年12月,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被推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6]。2024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老年大学揭牌。 [201]2024年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志书与牛津大学Burdon Sanderson心脏科学中心名誉主任David Paterson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签署北京中医药大学与牛津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校交流与合作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下设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 [27],共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 [2] [124]。
-学科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共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5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以及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以及4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开设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3个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门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2] [9]。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均有3门学科排名优良 [9] [61]。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共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9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8门北京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个北京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此外,学校还开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 [168],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169],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 [170],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 [171];拥有教育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 [162],北京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 [162]。
在2020年~2021年、2021年~2022年与2022年~2023年三个学年度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年均出版实验教材约6部;年均完成教研项目约110项,其中省部级教研项目19项 [128]。而在2021年~2022年、2022年~2023年这两个学年里,北京中医药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 [2]。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2月,学校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达到历史新高,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位居中医药院校之首。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写的《灸用艾绒》《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3部分:问诊》已分别作为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此外,学校的“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也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