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英文:Beijing Wuzi University 缩写:BWU), [13]简称“物院”, [14]位于北京市朝阳北路东段,是一所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 [13]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3]
北京物资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物资部门1963年成立的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1980年正式建立北京物资学院。 [15]1988年,国务院机构重组,组建物资部,学院隶属物资部;1992年国家撤销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学院划归国内贸易部;1998年,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院划归北京市管理。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 [3] [16]
截至2023年5月22日,学校校园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 [3]设有12个教学单位, [9]开设28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0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教职工826人,其中专任教师560人。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北京物资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物资部门1963年成立的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1980年正式建立北京物资学院。 [15]建校初期,校址选在中国机电设备公司所属的北京通县北库,条件艰苦,只有一个系、一个专业、几本教材和40多名教职工。 [19]
1983年,学校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6年,随着第一期校舍的落成,办学主体迁入现校址,学校调整成立4个系、6个专业,办学体系初步形成。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彭真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同年,学校开始与北京经济学院合作培养物资管理硕士研究生。 [19]
1988年,国务院机构重组,组建物资部,学院隶属物资部;1992年国家撤销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学院划归国内贸易部;1998年,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院划归北京市管理。 [20]
突破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展物流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 [14]开创了国内物流理论研究的先河,第一次较系统地将物流概念引入国内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创办了全国本科第一个期货专业、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期货模拟仿真实验室、第一个物流系统与技术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等。 [19]
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主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工作。新世纪前,该校既已建设为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19] [60]
2008年5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普通高校评估专家委员会评定为“优秀”。 [60]
2012年,学校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探索“一平台四渠道”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 [19]
2016年6月27日,北京物资学院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京东电子商务学院,在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培训、企业发展、政策研究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为中国电商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定制化人才,推动电子商务在中国快速、可持续发展。
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 [2] [21]
2020年,北京物资学院和京东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建设物流科技型产业学院——京东学院,重点围绕“物流科技”“应急物流管理”等方向开展建设研究,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 [22]
2021年,学校正式开办物流工程(京东科技实验班)。2023年继续向全国投放招生计划。 [22]
2022年7月15日,通州区政协与北京物资学院举行政校合作签约仪式,区政协主席为北京物资学院授予“智库单位”牌匾,表明今后双方将通过智库建设合作,实现人民政协协商议政平台与高校的合作共赢。 [23]
2024年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北京物资学院的智慧物流交叉学科平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5月22日,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开设28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22日,学校有教职工826人,其中专任教师560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29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5.5%。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1人,北京市劳动模范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人,北京市高创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骨干人才5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24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9人,长城学者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培养1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8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4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1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22日,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0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队列并与北京交通大学进行共建。 [3]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校24个在招专业全部上榜,近50%的专业软科排名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等9个专业等级提高,B+及以上等级专业数达83.3%。其中,采购管理专业三年蝉联全国排名第一,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二。评级为A+专业数2个、A专业数1个、B+专业数17个、B专业数4个。 [24]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5月22日,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7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全国优秀教材1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6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4部,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案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5月22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课题60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08部,发表学术论文749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学术论文292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