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由国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 [79],是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 [48]京港大学联盟 [45]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44]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 [47]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46]入选“2011计划 [79]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80]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96]

学校肇始于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后历经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央外事学校等主要阶段,1949年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学校;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1年11月,获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8] [105]

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拥有东、西两个校区,下设30个教学单位,共开设121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拥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本科在校生5700余人,研究生3900余人,国际学生1300余人。学校图书馆藏有纸质中外文图书近157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16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081种,中外文数据库107个。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延安外国语学校

1936年6月1日,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为前身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创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1941年3月,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之后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12月,抗大三分校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大队为军事学院俄文科,由卢竞如担任科主任。 [98]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俄文科独立建校,改称军委俄文学校,当时在校生130余人,校长由军委四局局长曾涌泉兼任。

1943年4月,延安大学俄文系停办,部分师生转入军委俄文学校。10月,学校由延安东关黑龙沟迁至清凉山北麓的丁泉砭。次年6月,增设英文系,校名改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98]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华北、东北解放区 [98]。次年1月,到达张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由原延安外国语学校俄文系教师杨化飞任系主任,后改为华北联大附属外国语专修学校。 [98-99]

1946年6月,外语系与晋察冀外文干部训练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由浦化人任院长,学院设英语、俄语两系,英语系主任罗清,俄语系主任杨化飞,学院设在张家口东山坡;9月华北联大撤离张家口,外国语学院开始转移至山西省广灵县的东加斗村;12月,到达冀中束鹿县的路过村。1948年5月迁至河北正定县。 [98]

1948年6月,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师生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校址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改名华北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 [98]

1949年2月,外事学校师生60余人迁入北平,先驻在御河桥3号,4月华北大学二部进驻先农坛;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师生30余人与外事学校合并,改名为外国语学校,仍由中央外事组领导,学校设英,俄两部。 [98]

1953年2月,外国语学校成立西班牙文组,与德法文组合为德西法文系。次年8月,学校迁入苏州街新校址,并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此时学校拥有英、德、法、西4个专业,近千名学生。

1955年9月,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增设罗马尼亚语专业,隶属法文组,同时学院改属教育部。 [98]

  • 北京俄语学院

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附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由中央编译局的正副局长师哲、张锡俦兼任正副校长。实行局校领导一元化,学校党的关系隶属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建校初期,俄专校址设在北京西城区南宽街13号,后迁至鲍家街21号原太平湖醇亲王府(即清光绪帝出生地)旧址。俄专建校初期有三个班,共70名学生。

1950年初,学校办学规模扩展为六个班。

1951年,俄专加入二部与三部;2月,外国语学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3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成立留苏预备部。

1955年,迁入西郊魏公村苏州街新校园;6月,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7月,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

1956年8月,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成立波捷语系。 [130-131]


合并发展

1958年11月,国家决定将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合并后仍称北京外国语学院,由教育部领导。 [98]次年2月,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 [100];9月,成立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98]

1960年9月,留苏预备部撤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开始接纳非洲国家的留学生入校学习汉语。 [98]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98]

1970年4月,学校迁校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 [98]。次年8月,学校恢复招生;10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 [98]

1971年8月,恢复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10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在沙洋入学上课。同时,原有学生调回北京,集中进行外语补习和进修。

1972年8月,全校迁回北京。

1978年,学院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05]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佐良许国璋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学校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05];12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正式建立。 [105]

1983年6月,开办夜大学,学制三年,设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语种 [105]

更名拓进

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2年,学校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 [140]

2003年,学校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协议将“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 [141]

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校承办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同时亮相。 [132]

2006年9月,学校与比利时比中协会及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合作,分别建立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罗马大学孔子学院 [25-26]

2010年,学校召开教育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推举基金会理事长,讨论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 [142]

2011年5月,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同年,入选“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104]

2011年8月,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在学校举办,共有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应用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参加 [133];9月24日,北京外国大学举办70周年校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发来贺信 [134];12月,“非通用语本科教材建设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学科建设项目 [27]

2012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103];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中国首家高校战略共同体,双方将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相关课程等 [102]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135];9月13日,学校成为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28]9月29日,学校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9]同时学校成为中俄两国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35]

2019年3月,学校成为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 [36] [47]同年,学校建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 [30]

2020年10月,学校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 [31];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 [143]

2021年5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成立 [49];11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业支持中心启动 [101]

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32]

2023年,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跨境数字贸易产教融合共同体 [33]12月,学校成为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37]

2024年1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78];12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老年大学暨国家老年大学北外分校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下设30个教学单位,共开设12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拥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外籍教师近200人;学校外国专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及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等师资。


学科建设

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



-教学建设-

  • 培养模式

1.跨校选修

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次加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跨校选课,三校共计开放百余门优质课程,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学术交流。 [191]

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开展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理工大学开放互选部分通识选修课程,秋季学期四校面向北京外国语大学共计开放58门课程,234个名额。 [190]

2.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

学校秉承“外特精通”办学理念,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打造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致力于培养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引领者,鼓励学生在第3-8学期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自主辅修,接受相关的基础理论课和方法论课程的学术训练,学校开设英语、外交学、法学、新闻学、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十个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188]

本科生在完成第一学年主修专业规定学分且成绩优良者(无不及格课程,各门课程平均分在70分以上)可申请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经批准从第三学期开始修读。修读辅修、双学(双专)的学生,在规定年限内,按照辅修、双学位(双专业)教学计划修满学分且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者,可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辅修、双学位(双专业)证书”。 [187]

3.卓越本科生平台

2023年,学校启动建设“全球治理卓越本科生平台”,首届面向全校招收45名本科生进入平台学习。在全校遴选有志向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领域发展的优秀学生,旨在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端复语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卓越平台分为语言沟通、文化理解、通晓规则、知行合一四大板块,以外语强化(英语+法语)+学业实践双导师制+高端研讨课+优学研学计划+荣誉证书+择优推免为培养特色。 [189]

  • 质量工程

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拥有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中国覆盖面最大非通用语建设基地,为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2024年度,学校14项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3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