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位于北京市,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1] [44]
学院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和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1985年,学校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1992年,在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 [2]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清源校区、康庄校区、燕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66亩;设有11个教学院(部)和1个研究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9个;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教职工802名,其中专任教师534名;有全日制在校生907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7913人、研究生1098人、留学生33人、预科生30人。
历史沿革
1978年,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在燕山创建,同时,兼办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
1985年,学校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
1987年12月29日,学校新校舍在大兴黄村奠基。
1990年,学校由燕山整体搬迁到大兴新校址。
1992年11月2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1993年2月20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揭牌仪式。
2000年2月,学校划为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
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3]
2012年,学校加入CDIO国际合作组织。
2017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4]
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0年6月9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签订人工智能领域战略合作协议。 [5]7月25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6]
2022年4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 [42]
2024年11月消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已经建成医药化工与装备交叉学科平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1个教学院(部)和1个研究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802名,其中专任教师534名,7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具有高级职称,有硕士生导师296人、博士生导师19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3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8个;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3人次,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1个;“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北京市优质课程22门;牵头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2023年,省部级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科研成果奖励同比增长25%,竞争性科研经费到账破亿、同比增长28%。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0项,在医药健康、城市能源安全运行、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疫情防控、轨道交通建设、油气资源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