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北京科技大学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英文缩写为USTB),简称北科大、北京科大,位于北京市,是一所由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1952年,北京科技大学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2024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成立群团发展研究院。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9.68万平方米。校区有:本部学院路校区、管庄校区、昌平校区、顺德创新学院、雄安校区(在建)。学校设有16个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图书馆实体馆藏258.3万余册(件);有教职工总数3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人;截至2023年12月,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743人、研究生12998人,国际学生733人,另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7517人。

历史沿革

钢铁工业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地质、采矿、冶金三系(科)会议,准备年内在京津地区建立地质、矿业、钢铁等专门学院。4月22日,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刘彬局长主持召开钢铁学院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8月4日,教育部文件指示:年内在北京成立钢铁学院,暂附设在清华大学,集中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五校的全部或部分采矿、冶金系(科、组)作为成立钢铁学院的基础。8月9日,教育部发文知指示,清华大学采矿系一、二年级采金属组调整至钢铁学院。至此,钢铁学院成立之基础扩为六所院校的采矿、冶金系(科、组)。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文件批准钢铁局拟定的钢铁学院建校轮廓计划。按照此计划,钢铁学院拟设7个系16个专业,学生规模拟达到本科生5000人,研究生200人。同年9月面向全国招生。1952年底,据“清华大学钢铁学院一九五二年度第一学期学生人数统计表”显示,新设的钢铁工业学院共设有4个年级4个系9个专业及1个钢铁机械专修科,学生总数848人。

1953年5月11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新址满井村破土动工,规划面积55万余平方米。9月23日至27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由清华大学迁入满井村新址,10月8日在新址开课。1953年底,学院设有5个系9个专业(专门化),在校学生约1700人、教职工约600人。12月,学院从东北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选拔招收首届研究生70名。 [19]1954年8月5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首届本科学生毕业。同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自本年起,本科学制改为五年。 [20]1955年2月11日,学院在教学、工作、思想各方面的指导性刊物—《北京钢院》出版创刊号。 [21]1956年,学院设冶金、工艺、机械、采矿和物理化学五个系,有教师340多人,分布于27个教研室担任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年内毕业研究生24人。 [22]1958年8月1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王国国家代表团团长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到院参观访问。

北京钢铁学院

1960年2月1日,根据冶金工业部“冶教字141号”文件,学校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0月22日,北京钢铁学院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截至年底,学院设有6个系26个专业。当年毕业本科学生973人,研究生7人。 1961年7月,学院增设精密合金专业,组成特种冶金系。 截至1965年年底,学院设置有6个系15个专业。即:冶金系,采矿系,机械系,金属学系,压力加工系,理化系;设有4个工厂,分别是冶金厂、轧钢厂、机械厂和修配厂,工人184名。其中,冶金厂、轧钢厂可用于生产,机械厂主要用于教学实习,修配厂负责院内教学科研的试制和修配工作。


1972年5月20日,冶金部同意北京钢铁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氧枪喷头实验室,并下拨科学研究经费。其后,该实验室对全国多家钢厂所用转炉氧枪喷头作流体力学测定并开始设计新型氧枪喷头。7月,学院增设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制氧设备及工艺、冶金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应用、金属腐蚀与保护五个专业。1975年9月底,经冶金部批准,学院成立连轧自动化研究室。热连轧计算机控制课题组首次在国内实现计算机控制热连轧带钢试验轧机。11月,学院成立自动化系,下设工业自动化工程、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工程三个专业。在理化系内,增设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 截至1976年12月底,学院科研课题达到136项,其中全国重点科研课题14项,冶金部等部委和北京市下达的课题98项,厂矿委托协作的课题24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课题20项。

1980年9月,北京钢铁学院专业设置为6系1部18个专业。分别为采矿系、冶金系、金属材料系、机械系、自动化系、物理化学系、基础部。学院开始实行《学生免修选修课程的试行规定》。1981年1月14日,经冶金部批准北京钢铁学院正式成立矿业研究所、冶金研究所、金属材料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3月25日,学院成立管理科学系。11月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钢铁学院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8个;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7个(含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8个)。1984年1月1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钢铁学院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7月12日,根据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学院宣布成立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院。

1985年5月21日,学院成立地质系,下设地质教研室和地质实验室。5月,学院“腐蚀与防护科技培训及咨询服务中心”开始筹建。12月31日,冶金部授予北京钢铁学院为冶金部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北京钢铁学院首先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 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钢铁学院第三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3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8个。12月22日,经国务院学位办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涉及1个专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科技大学

1988年4月22日,国家教委和冶金部正式批准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89年5月23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扩建用地68600平方米(含市政道路16800平方米)。购地后,全校占地面积为840.3亩(约56万平方米)。 1990年6月,学校增设专门用途英语(科技英语)专业,环境断裂实验室获准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至此学校从1966年6个系13个专业发展到1990年的18个系、26个专业(其中工科专业17个、理科专业4个、管理专业2个、文科专业3个)、1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3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已经形成以冶金和材料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92年2月20日,学校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并对国内外、校内外的材料研究工作者实行全面开放。 1995年10月4日,1895年诞生于北洋大学的中国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并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北京科技大学迎来创建100周年。 1997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 

1998年9月1日,北京科技大学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地方为主,重大事项以中央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9月7日,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北京科技大学一个校区正式更名为管庄校区。2005年4月15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科技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学院位于天津市宝坻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5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启动招生工作。 

2006年12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22日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试点高校建设行列。 2008年8月,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比赛项目、跆拳道比赛项目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9月,第十三届残奥会轮椅篮球比赛项目、轮椅橄榄球比赛项目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 2010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2014年,学校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7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月,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19年8月,北京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同年9月22日,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在西安召开,北京科技大学成为理事单位。 

2020年9月30日,由北京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发挥资源环境类高校的学科优势,开展高校组团式的扶贫协作模式。 同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被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4月,北京科技大学启动雄安校区规划,雄安校区占地面积2450亩,建筑用地约1700亩。8月21日,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52家科技类、创新类、校园服务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9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9月23日,北京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11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单位。

2024年1月15日,北京科技大学细粒矿物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4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10月12日,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成立。12月,北京科技大学宣布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更名,并成立未来城市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 同月,该校正式成立北京科技大学群团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群团工作学术研究、探索群团人才培养模式、锻造群团领域新型智库、推动群团工作学科建设,服务党的群团事业高质量发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设有16个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教职工总数3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698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816人,在站博士后426人。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含青年项目)入选者4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一流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2022-2023学年,北京科技大学共立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862项,比上一年增加了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北京市级项目149项,校级项目663项;学校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按需资助的管理方式,重点支持项目前景好、阶段性成果突出的优秀项目;有165项校级以上项目参与结题,通过162项,通过率98.2%,其中有48个项目获得结题一、二等奖,获奖率29.1%。学校入选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际合作计划,申报并立项了《低成本长寿命液态金属储能技术》等5项创新创业校级合作项目。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组织4000余名师生、400余支实践团,开展14天的实践活动,学生走进基层,累计开展调研、访谈10万余次,寻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1500余次,举办宣讲会1000余场,进行公益服务3000余次,科技发明168个,支教时长20000余小时。截至2023年10月份,学生实践团积极参与“三下乡”“返家乡”“青年服务国家”“大我青春”等系列省部级及以上评选与投稿,学生实践团70余次获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团队、优秀团队或优秀成果奖项。学生实践团收到了100余家实践单位感谢信,实践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新京报等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150余次。


科研成果

自1978年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共申请专利15501项,授权专利10057项;有2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80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科技大学最新国内授权专利334件,其中外观设计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发明专利296件。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科技大学共获得7件国外授权专利,包括1件南非专利、5件美国专利和1件荷兰专利。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