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是福建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该校是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1994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三所私立教会学校(英华中学、华南女中、陶淑女中);1951年,三校合并,成立福建福州市第二中学;1952年,改名为福州大学附属中学;1953年9月,改名为福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70年9月,学校改名为福州第二十七中学;1973年,学校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据2015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面积62623平方米(约95亩),共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职工173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英华中学时期
1881年(清光绪七年),美国传教士麦铿利、武林吉创办英华书院,校址在仓山池后弄地区。
1906年,分立道学班(1942年改称福建神学院)
1923年,书院改名为福州鹤龄英华中学。
1927年6月,校名前加“私立”二字,改称私立福州鹤龄英华中学。
1928年,高中部迁入望北台,原址设为初中部及预科部。
1940年,取消预科部,另设英华小学。
1938年5月至1939年4月,学校陆续迁至顺昌县洋口镇。
1945年8月,学校迁回福州原址。
华南女中时期
1904年,传教士程吕底亚在美以美会于洛杉矶召开的常委会上呼吁在中国南方建立一所女子学院,并成立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
1907年,华南女子大学董事部成立。
1908年2月,开设中学及师范班作为大学预科,定校名为“华英女学堂“。
1914年,学校迁入仓山岭后,校名改为华南女子学校,分设大学、中学两部。
1924年,中学部取消初中,只设高中,定名为“华南女子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1928年,华南女子大学因不符合大学须有三个及以上学院的规定,更名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大学附中相应地改名为学院附中。
1938年6月,华南女中随学院迁至南平县黄金山。
1945年,学校迁回福州。
陶淑女中时期
1864年,英国安立间教会(中华圣公会)在乌石山创办女子学校,初无正式校名,通称“安立间女学堂“。
1878年8月,传教士与学校周围群众爆发冲突,遭群众拆毁校舍、烧毁楼房,学校停办。
1882年,学校迁至仓山下渡东窑。
1903年,岭后山校舍落成,定校名“陶淑女子学校”。
1914年,增设初中。
1920年,增设高中。
1924年,改行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该校名为“陶淑女子中学”,并附设小学部和幼稚园。
1939年,学校内迁至古田。
1941年,学校北迁至崇安,与三一中学联合办学,称三陶联中。
1944年,与三一中学分立,学校迁至闽侯都巡乡后再迁古田。
1945年,学校迁回福州原址。
合并之后
1951年7月,私立鹤龄英华中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合并,定校名为福建福州市第二中学。
1951年8月,私立陶淑女子中学并入福建福州市第二中学。
1952年8月,改名为福州大学附属中学
953年9月,福州大学易名为福州师范学院,学校随之改名为福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70年9月,福州师范学院停办,学校改名为福州第二十七中学。
1972年,福州师范学院复办并改称为福建师范大学。
1973年,学校划归福建师范大学领导,并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94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2003年9月,被确认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据2015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面积62623平方米(约95亩),建筑面积51795平方米;共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
硬件设施
截至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有科学楼(含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教、计算机中心、多媒体大教室及可容纳300人的小礼堂)、综合教学楼、图书馆、21×50㎡游泳池、双层体育馆(上层含300米塑胶跑道和足球场,下层含室内篮球场、60米塑胶跑道以及乒乓球、体操、羽毛球等活动场所)、大型报告厅等
师资力量
据2015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有教职工173人,其中高级教师73人、在职特级教师7人、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13人,先后有32人被评为特级教师, 55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