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 区域:北京海淀区
  • 学校电话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泥湾路甲8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2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Peking University)创办于1960年,作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是北京大学四级火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实践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首任校长由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尹企卓担任 ,从北京大学各院系抽调青年教师组织附中教师队伍,建校伊始就秉承了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培育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他们健康自信、尊重自然,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既能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又能热忱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


历史沿革

北大附中创建于1960年。前身是以原清华工农速成中学为基础而组建的北京市第104中学。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陆平的领导与关怀下,为解决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实现“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院”四级办学目标,决定正式创办北大附中。北大党委任命副教务长尹企卓兼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北大党委任命刘美德同志为常务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注意劳动技能培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大学各系先后选派了43名青年助教、讲师来校任教。为北大附中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政治风暴的中心,受到迷惑和鼓动的青年学生爆发出野蛮的力量,和临近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全中国最早的数个红卫兵组织。

70年代末,学校认真落实政策,建立正常教学秩序。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是北大附中走向辉煌的黄金时期。

1977年恢复高考后越级考入高校学生15人,居北京市中学之首。

1978年北大附中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

1979年3月:建立北大附中二部。

1979年语文组教改试验,将《语言与思维训练》引入写作教学,将《当代文学讲座》引入课堂,进行小论文写作实验。

1985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着手整体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培养特长生、尖子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7年,北大附中开始进行小学、中学衔接试验,试办初、高中试验班。

1988年,北大附中设国家教委委办的物理实验班和化学实验班。多名同学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佳绩。

1990年,北大附中“金帆”管乐团成立。

教学上继承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北大附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逐步完善。

1994年,北大附中设国家教委委办的三年制理科实验班。

1997年7月,北京大学党委和校长根据北京大学的发展规划,决定将北大二附中与北大附中合并成新北大附中,并任命合并后北大附中的新一届校级领导班子.

1998年4月,由北京大学资源集团申办,北大附中承办的北达资源中学成立,校址位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学校实施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000年11月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创办,同时成立了全国校际联盟。

2001年,北大附中等六所部属中学根据教育部会议精神,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高中的强烈需求,实施扩大高中规模计划。

2002年9月,北大附中教学西楼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达14900平方米。

2003年3月,第二届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合作示范校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03年6月,学校接收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牌。

2007年1月,学校召开了推进新课标实施的专题研讨会。

2008年3月,在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场馆,北大附中500多名高三学生和父母、师长一起参加成人仪式。

2009年12月,北京大学图书馆附属中学图书馆分馆成立。

2010 年,学校设定全新架构制度,高中部打破行政班,施行走班制、学段制,并设立单元制、导师制、学长制。同年,成立国际部道尔顿学院,专门培养出国留学方向的学生。

2010年10月6日,北大附中举行了50周年校庆,三千多名校友返校,欢聚母校。

2015年,预科部建成自主备考,分层分类课程教学模式。

2016年,欣健体育馆落成。

2017年,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成立。

2018年,初中部正式加入元培学院人才培养1+3项目,建立初高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自主学习课程体系。

2019年4月,北达资源中学变更举办者。同时,学校更名为北大附中实验学校。

2022年7月,北大附中实验学校转入由北京大学举办的北大附中公办校,校名不单独存在。 

办学特色

北大附中在高中教育阶段,创建学院制、书院制、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学长制等多项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推进艺术、体育教育的专业化,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中学教育与学习模式,以国际化视野开创国内高中教育新格局。 

硬件设施

截至2011年8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建有教学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食堂,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设有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系统、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体化校园网络。该校图书馆(又称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实现电子检索,共享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源,由学术报告厅、综合阅览室、外文原版图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备课区及“康幔屋”休闲体验区等部分组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名读者阅览和自习。 

师资力量

截至2010年9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共有在岗教师188人,其中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19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6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9人。 

特级教师:李冬梅张继达金仲鸣、卢明、程翔、张思明、柳琪、孙增彪、周沛耕、李裕德、陈育林、吴正禄、陈剑刚、常竞超、章熊

全国优秀教师:金仲鸣、程翔

教师名录参考资料: 

教学模式

学校设立格物书院、致知书院、诚意书院、正心书院、明德书院、至善书院、新民书院、熙敬书院。书院的划分借鉴了欧美house制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作为学生行政组织,书院的意义在于“学生自治”。书院开展各具特色的书院活动,形成多样的书院文化。书院色作为书院文化要素之一,格物书院、致知书院、诚意书院、正心书院、明德书院、至善书院、新民书院、熙敬书院依次分别为橙黄绿青蓝紫灰黑。红色作为北京大学基准色,不分至各书院。书院旗依据书院色制作。 

书院制的演变

2010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实行单元制,原有行政班由全新的跨年级学生社区实体——六个单元所取代。其中,一至四单元为常规单元;五单元为竞赛方向;六单元为自主出国方向;六个单元分别被赋予橙黄绿青蓝紫六种象征色。设立单元自治会,学生自主管理公共事务,如装修及管理活动室、策划及组织单元活动等。

2012年,由国际部学生组成的七单元成立。

2013年,单元制升格为书院制,七个书院分别命名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元培”、“博雅”、“道尔顿”。与此同时,确立书院议事会与公民教育课程。

2014年,七个书院部分更名(元培书院更名为明德书院,博雅书院更名为至善书院,道尔顿书院更名为新民书院)。设立专职书院指导教师、继续营造书院归属、强化书院自治、传承书院文化。

从2014至2015学年起,不再设置书院长,书院由学生自治会管理,由成长辅导处老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 

2016年,第八书院——熙敬书院成立。 

对外交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本庄高等学院、济济黉高中、清风学园,美国康科德中学、希德威尔中学、吉墨斯河谷中学,法国德比西中学,澳大利亚凯礼中学,加拿大勒库姆中学,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新加坡莱弗士(Raffles)书院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定期举办师生互访等交流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连续两年到该校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创业实践培训,该校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本庄高等学院、济济黉中学、清风学园,加拿大勒库姆中学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举办师生互访等交流活动。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 学科竞赛

截至2010年9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牌14块,其中金牌9块;在一、二、三届北京市“雷达杯”科学英才少年大奖赛中,均获得第一名;10人获北京市中学生最高荣誉奖金帆奖,16人获银帆奖。 

2012年,在第2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王思真获决赛金牌(全国第三名),乔袭明决赛金牌(全国第八名);此外,获北京赛区省级一等奖人数为6人,二等奖获奖人数为14人,三等奖获奖人数为3人。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