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莘县第一中学

  • 区域:山东聊城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东鲁街道甘泉路126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莘县第一中学简称莘县一中,始建于1951年,先后几易其名,于1961年最后定名为“莘县第一中学”。在校生5000余名。莘县一中占地总面积已达到345亩,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

学校简介

莘县第一中学简称莘县一中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始建于1951年,先后几易其名,于1961年最后定名为“莘县第一中学”。莘县一中的办学规模已经达到81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其中老校区37个班,新校44个班级。,莘县一中占地总面积已达到345亩,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新一中占地共265亩,为64个教学班规模。根据规划一期工程为十栋大楼即:“办公楼”一栋2761m2;“教学楼”一栋15171m2;“实验楼”一栋5300m2;“图书楼”一栋4400m2;“学生宿舍楼”三栋23716m2;“教工宿舍楼”一栋7770m2;“餐厅”两个10440m2。

师资力量

莘县一中拥有一支团结求实、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295名教职工中有高级教师57人,中级教师67人;其中有32人已获得研究生学历;有5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11人获省、市级优秀教师称号,省级以上骨干教师15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优质课教师34人,10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学校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个,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校实力

多年来,莘县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励精图治,拚搏进取,使得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高考上线人数连年攀升,2000年高考本科上线579人,位居全市第一;2001年在生源减半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535人,实际录取596人,位居全市第二名;2002年高考本科上线653人,实际录取747人,重点本科数及体育生上线数均居全市第一;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745人,实际录取833人,位居全市第二名;特别是2004年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112人,位居全市所有高中第一名;重点本科上线553人,居全市重点高中第一名;体育双过关60人,居全市第一,在全市是九连冠;美术专业实际录取本科163人,居全市第一名;张恒同学以721分,全省理科第三名,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史建亮同学以优异的专业和文化科成绩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另外,被人大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名牌院校录取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了名优生群体。在历年进行的全国性竞赛中,该校学生也频繁获奖。

办校规模

为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莘县一中在花园路东侧征地260亩,建设了莘县一中新校区。一中新校完全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规划建设,从设施配套到环境条件均达到全省一流水平。莘县一中给孩子创造了优雅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建成的宿舍楼实行分层次住宿和半军事化管理;宽大洁净的餐厅为孩子提供了价格合理、香甜可口的饭菜;现代化的实验楼和大型图书楼让孩子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多功能音乐教室和设备齐全的高标准运动场是孩子发展特长、增强素质的温润的土壤。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积累了条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校的建成给我们进一步提莘县第一中学活动升办学品位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创新的空间。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以“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现代化、新辉煌”作为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强校”十六字办学方针,大力弘扬一中人“锐意进取、拼搏奉献、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工作精神,牢固树立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的意识,力争2005年把该校创办成省级规范化学校,早日跻身全国千所示范高中行列。

历史沿革

1958年,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降为所在县领导,校长由省政府任命降为聊城专署任命,学校由校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从这年开始,学校同时设2个高中班。这标志着本校的中学教育又上了一个档次。是年十二月,莘县、范县合并,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范县莘城中学”(1960年6月,校名为“山东省范县第二中学”直到1961年7月,校名恢复为1956年的“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是年秋季开始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迅速波及到一中。校长亲自挂帅组织师生学习炼钢技术,一昼夜建成土炉20个。把完成炼钢任务当做学校的中心工作。另外,大搞勤工俭学,经常参加具有政治性的社会劳动。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致使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59年,一中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民兵营。王体敬校长任营政委,教导处主任赵建祥任营长,各连排长、指导员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分别担任。还建立了军事体育俱乐部,学习射击、航空模型、无线电操作等军事技术,请兵役局的同志做老师,讲解军事常识、指导作战技术。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和干扰。

1960年,国家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学生劳动过多,学校师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发出《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学校劳动减少,学校工作恢复正常。

从1961年开始,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政治运动中的部分遗留问题进行了甄别复议,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情绪,学校开始了正常有绪的日常工作。 几年中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压力。这一时期,经历了“整风反右”、“肃反”、“反右倾”、“向党交心”、“大跃进”、“大炼钢铁”等运动,又遇到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学校几经曲折。但在党的领导下,师生员工战胜了诸多的艰难险阻,终于走上了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刚刚历经曲折、正在发展中的莘县一中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创伤。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出了“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校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当时社会上已经掀起了批判“三家村”和《海瑞罢官》的潮流,《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充满火药味的社论。这一切,预示着一场灾难性的政治运动就要到来了。

从1966年7月起,莘县一中与全国一样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68年是学校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被毁坏殆尽。运动一开始,部分教师就成了批判对象,挂上“牛鬼蛇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牌子游街。大会批、小会斗。大字报贴满校园,学校的党政组织名存实亡。很快建立了红卫兵组织,分为“四·六”组织和“鲁迅兵团”两大派别,整天辩论,开批斗会,经常到社会上及老师家中破“四旧”立“四新”,老师家的古董被砸、书籍被抄,学校的图书被盗、课桌被烧。不少学生赴北京及全国各地进行“革命大串联”。 12月全校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同时毕业,均作为“知青”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8年春,恢复招生。

1971年春,“四人帮”炮制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抛出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又一次给广大教师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当时,原有的教材被否定,政治、语文、历史等合并为“毛泽东思想”课,物理、化学等被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性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无从着手。

1972至1973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指出:“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这一指示,大大的鼓舞了师生,教风和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可是,1973年夏,江青、张春桥把张铁生推捧为“反潮流英雄”;“四人帮”还利用小学生黄帅的日记摘抄,兴起了批判“师道尊严”的浪潮。随之,学校又出现了教学秩序混乱的局面。校园里又贴满了“反潮流”、“反复辟”的大字报,把正常的教学活动说成“复辟”和“回潮”,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毒害,不少学生不参加正常的考试,无故逃课、破坏公物、考场作弊、顶撞老师、甚至辱骂老师的现象司空见惯。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指出:“不懂数理化、外语,还攀什么高峰;不读书,是教育战线的危机。”他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整顿,整个国家的教育工作很快出现了良好的局面。一中的领导大胆整顿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不良风气,教学秩序很快走向了正轨。1975年春,一中初中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农知、地理、历史、革命文艺、红医知识、外语。高中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农村数学、红医知识、农业机电、农业技术、外语。从此看出当时开设的课程也较为全面。学校领导班子注重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各教研组均制定了教学纲要和意见,学校制定了《莘县一中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同时学校注重了校风校纪的整顿,在这样的环境里,该校12级(74年毕业)、13级(75年毕业)两届学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出了不少的人才。 好景不长,“四人帮”再次掀起旨在批判邓小平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运动。把教育战线出现的好形势诬蔑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翻案行经,把开展好正常的教学活动说成是“智育第一”的“回潮”。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又受到了严重影响,教师进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1976至1977年,学校的教学秩序又陷入混乱之中。学生已不在学校上课,根据个人爱好被分别编入农机班、农技班、红医班、政文班、木工班、美术班等,开门办学,到乡下学习,到不同的实习基地学习。一中的14级(76年毕业)、15级(77年毕业)学生,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所学知识寥寥无几,他们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最为严重的两级学生。这两届学生谈起他们在一中的学习生活,无不为自己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而长嘘不已。 在勤工俭学方面,一中有着良好的传统。1971年学校在土楼村要地八十亩,盖房十间,购置了拖拉机、水泵及其他农机具,建起了农场。学生轮流到农场劳动,每班一周,吃住在农场。农场由陈玉功、李明旭、郝恩勤负责。后来学校建起了饲养场,养猪八十头。由于学生过多的参加生产劳动,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国家教育有了希望。1976年至1983年,是莘县一中由混乱到稳定、由稳定到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四人帮”教育路线的流毒正被逐渐肃清,被“四人帮”破坏的教学秩序逐渐恢复。这一时期先后有赵宪春、王歌民、鲁道荣、沈合生、张振华五位同志任校长或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驾驶一中这条航船冲破迷雾,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

1977年,国家连续两次召开高考工作会议,于11月恢复了全国普通高考,一中学子同全国考生一道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考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像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像黑暗中的灯塔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莘县一中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教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提高,工作热情得到空前激发。学校领导及时引导全校师生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快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教学上来。

1976——1983年一中在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使学校很快走上了正轨。

所取成就

1990年,莘县一中高考成绩在聊城八县市评比中位列第七,滑入历史的最低谷。当年9月,莘县县委为了扭转一中的落后局面,对一中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抽调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庞德生到一中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庞校长上任以后,审时度势、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首先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讲求民主、讲求科学。与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用自身形象影响带动教职员工。与教职员交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每位教职员都给予充分的信任。庞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减政放权、减少会议,决不干扰教师的工作自主权。实行民主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德育放在首位,锐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广大教职员工干劲倍增。一天四晌,弹性坐班。商讨问题、钻研业务。以年级为实体,设置年级主任,三个副校长分别包管三个年级。学校还先后建立了“一会”“两评”“两谈”的民主管理制。“一会”指开好一年一度的教代会;“两评”是让教职工定期评议学校工作,定期评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两谈”指校工会委员会民主参政议政座谈会和领导与教职员工的谈心。由于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教职工苦有处诉、意见有处提、怨气有处发。他们气顺了、劲足了,学校工作很快便上了一个台阶。“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教育先进集体”“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高考成绩由90年八县市第七名到94年上升为第二名。 辉煌的背后,凝聚着一中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艰苦付出和科学管理。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