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是直属于辽宁省教育厅的公办高级中学,是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学校创建于1952年11月,始称大连市第十初级中学。学校曾三迁校址,七更校名,1983年定名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60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1978年被定为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1年,发起成立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 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中;2021年,学校发展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2022年,被评为大连市特色普通高中。
校园坐落于黑石礁景区,汲两尖山之精华,铸山之巍;承星海湾之博大,纳海之韵。学校周围多所大学星罗棋布,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氛浓郁。
学校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0.8万余平方米,绿化率18%。设立现代教育技术、心理教育、体育运动、艺术教育、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心。图书馆藏书册数和各种报纸、期刊、杂志达到示范高中标准要求;室内体育馆和室外体育场地,篮、排、足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一应俱全,另有田径运动场和教工活动室,充足安全的体育器材和设施,满足了学生上课与教工日常活动的需求。
学校在职教职工147人, 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8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骨干教师12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17人次
历史沿革
初级中学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祖国的教育事业获得飞速发展。由于原有学校的数量和布局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辽宁省教育厅在《中等教育工作计划要点》中指出:要适当发展普通中学。当时的大连市小学、中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小学毕业生无处上学。1952年9月中旬,大连市教育局领导决定让石世德同志以教导主任的身份筹建“大连第十中学”。于是他就筹划在小平岛区(今隶属甘井子区)建立一所中学:“大连第十初级中学”,校址选在凌水桥(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原西大门东侧),专门招收小平岛、河口、岔安一带的学生。当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教室是原苏军用来处罚违纪士兵的禁闭室,仅有平房4间,面积为180平方米。学校于当年11月21日开学,共招收初一年级新生150名,分设三个初中教学班。
1953年2月,因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建校,需要征用学校地皮,上级决定搬迁我校,另选校址。学校暂借兴工街大连第八初级中学教室上课。1953年8月,学校迁至由家村(现在的数码广场西北角)的一座旧红砖二层楼房,毗邻大连师专(现辽宁师范大学)。1954年8月,学校搬迁至沙河口区黑石礁(现校址),新建一座俄式二层红砖校舍。
1955年12月,为了给师专学生建立教学基地,大连市教育局把我校拨给大连师专,我校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初级中学”,隶属于大连师专。
完全中学时期
1958年7月,根据辽宁省人民委员会的指示,大连师专改为“大连师范学院”,为此我校也随之改名“大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当时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增办高级中学,大连市教育局决定把我校办成一所完全中学,增设高中部。又按照教育部有关“教育一条龙”的指示精神,增设小学部。后根据上级指示,小学部于1962年撤销。
1960年4月15日,我校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1960年7月2日,大连师范学院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我校校名也随之改为“辽宁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63年11月省教育厅再次确定53所省重点中学,我校再次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1969年4月,根据旅大市革委会指示,我校校名改为“旅大市第四十六中学”,直接归旅大市教育局领导。
1978年,被定为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79年,我校由“旅大市第四十六中学”改称“辽宁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重新隶属于辽宁师范学院。
高级中学时期
1983年,学校不再招收初中生。为解决辽宁师院教师子女上学的问题,辽师党委决定建立“子弟班”(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同年12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辽宁师范学院"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我校校名也随之改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91年,在我校的倡导下,正式组建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在我校召开成立大会。
2002年,首批进入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
2005年,加入辽宁部分重点高中协作校。
2021年5月24日,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成立,集团成员包括辽宁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高中)、辽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初中、小学)、辽宁师范大学附属高新区实验学校(初中、小学)。
2022年,被评为大连市特色普通高中。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截至2014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0.8万余平方米,绿化率为18%。 附中校园内整体建筑由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和室外体育场等几部分组成,共有教职员工办公室42间,有标准教室36间,学生自习阅览室7间。另有合唱教室(音乐欣赏)、体操舞蹈室、美术室、计算机室(3间)、心理咨询活动室、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专用教室;有理化生常规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6个;有礼堂(700座位)、阶梯教室(2间)、会议室(3间)、档案室、校史馆、网络中心、多媒体录播教室等教学辅助设施,以及机动辅助教室(12间) 。
办学规模
截至2014年7月,共有教学班35个,在校生1345名。
学校在职教职工147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正高级教师3人,副高级教师135人,特级教师8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骨干教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17人次、专职心理教师1名,申报完成市级以上课题16项。教师团队业务精良,敬业爱生,“品牌”教师不断被塑造,不断发展,誉满滨城。学校教师依托大学资源,定期组织授课点评、课题指导、学术研讨,在学习提高中获取先进教育理念;学校参加全国部分大学附中等多个教学协作体,在交流互动中,吸取全国各地最前沿的改革经验;教师经常受邀在大连市教科研交流中展示,参与辽宁省命题工作,在教育界有良好的声誉。他们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水平高超,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善于引导和总结,教学成绩突出
教师成绩
截至2014年7月,语文组编写《文言文重点难点》,《中学语文文言文一本通》《星海石》等多部著作。王绪东老师的《电场线》一课获全国第七届物理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侯贵民老师获第二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二等奖,黄静老师参加中央电视台“我为教师打分”节目获优秀教师奖化学组“。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完成了资源库建设,并于2002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论坛”上推出观摩课《硫化工业》,突出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全组合著《试验模块》一书,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师有8人次在省市级公开课、说课、课件大赛中获奖。共发表国家级论文、省级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