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江苏科技大学

  • 区域:江苏镇江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梦溪路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7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江苏科技大学(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 ,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源自1933年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53年组建成立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于1970年迁至镇江,1971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校曾隶属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管理,1999年调整为中央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同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综合实力在USNews2023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30位;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37位。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镇江长山、梦溪和张家港三个校区,占地3979亩;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开办本科专业76个;有教职工2500余人,在校普通本科生25000 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本、硕、博学历留学生680余人。据2024年12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

历史沿革

1937年11月1日天台分校开学,强调实施战时教育“为当前教育者报国之方与努力之目标”,并提出“为救亡工作而学习”、“一切学习当以救亡工作为中心”的指针。编写校歌歌词为:“我们在烽火中成长,我们在烽火中教育,一面学习、一面工作,一面抗战。维我大公作育人才,维我大公唤起民众,复兴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抗战国建,人人有责。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我们在抗战中建国。”

1939年2月,学校留沪部分因原租赁的校舍不敷应用,又改租上海汉口路131号庆云大楼办学;6月,留沪部分的第四届100余名学生毕业,学校为此专门编辑印制了一本纪念册,校长林美衍等领导为纪念册作序,副校长施督辉撰写了校史,更有当时社会各界诸多名人为纪念册题词,其中抗日名将谢晋元题词:“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题词:“学以致用”。 

1944年5月2日,林美衍校长因病逝世,董事会公推许恒继任为校长。1945年2月,重庆分校编辑印制“重庆大公职业学校一览”手册,内容包括:大公校训、大公校歌、大公校史、行政组织系统表、组织大纲、校务会议规程、校务管理大纲和教职员服务规约等各类规章制度28项。其中校训明确为“敬公奋朴”,校歌歌词为:“爱我大公,旭日初隆,敬公奋朴,允执厥中,锻炼健全体智,培养勤勉民风,寓生产于教育,促建设之成功,一心一德,发扬中华民族光荣”。正值抗战时期,特地指出学校以“养成青年之牺牲精神与生产技能、贡献国家及发展工业”为己任。

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由校长许恒呈报的“为复校事呈请准予备案”的报告获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后,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上海复校,新校址为上海市虹口区峨嵋路400号,设机械、水产、商业三个专业科类。

1949年8月,上海市军管会中教处委派中国近代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任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校长,中共党员许海涛任学校教导主任兼政治教员。1951年将土木、商科等转入其他学校。 

1952年7月3日,上海市教育局发文将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校长一职由许海涛代理。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

1952年,新中国的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亟待振兴,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决定在上海建立船舶工业学校。

1953年初,一机部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市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及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调整到组建中的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其中,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要组成部分。

1953年8月28日,一机部正式批准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组建成立,首任校长余西迈(早年参加革命,曾担任过第七兵团司令部炮兵主任和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炮兵主任)。创建第二年,学校就向国家输送了445名船体、船机及焊接专业的首届毕业生,补充了国家急需的舰船工业技术人才。 

1953年10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更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1954年8月,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了校务会议制度,设立了15个学科委员会,实行了班主任制度。在教学方面,学校开始执行一机部参照苏联教学计划统一修订的新教学计划,采用了苏联的部分教材并自编了讲义。同时将实验和实习作为工科教学的必要环节纳入了教学规程,建立了物理、化学、金相、材料力学、机床、电工、焊接等7个实验室和金工、钳工、铸工、锻工、焊接、木模等6个教学实习工场,基本上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1955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学校,开始按培养军用舰船中等技术干部的要求和条件招收新生。从1954年至1962年间,上海船校先后为朝鲜、越南等国培养了24名留学生。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5月28日,学校举行揭牌典礼;6月,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我校设立,吴立人校长任会长。 

2005年,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并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同年,学校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创办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形成了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大学负责办学、按新机制运行的办学新模式。 

2006年,学校先后通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和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6月份,确定“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新校训及新校标;12月,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博士学位授予点划转该校,学校成功晋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同年,投资10多个亿的张家港新校区建成启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 2008年6月,中共江苏科技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了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2011年,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长远战略目标;同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成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 

2012年2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6月,经教育部批准,南徐学院迁址张家港市,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由江苏科技大学和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同时招收本二批次、本三批次学生;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约共建江苏科技大学。

2013年8月,学校召开中共江苏科技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

2020年8月,江苏科技大学与扬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2月21日,中国船舶集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共同支持江苏科技大学建设具有船舶特色的一流大学;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共建江苏科技大学的协议》,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12月28日,镇江市通过《中共镇江市委关于制定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支持江苏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 

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B类建设高校) 。2022年10月10日,签约成立纯电动运输船舶产学研用发展联盟 。2023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 

2024年10月,江苏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270余人,副高职称人员800余人,博士1260余人。拥有全职海外院士2人、特聘海外院士3人、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0余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拥有江苏省“333工程”领军型人才团队,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7项;获批教育部“四新”建设项目4项。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第一单位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2项。牵头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牵头承担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11项,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特色学科条件建设项目1项。主持完成的“大型挖泥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及应用”全面替代国外进口,参与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耙吸挖泥船动力定位动态跟踪系统、豪华邮轮、大型集装箱船等装备研发,研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高效焊接装备、船舶企业管理软件等广泛应用于各大船舶企业,舰船后勤综合保障系统国内领先,救生艇用柴油机占全球市场近60%。学校蚕业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所,是世界蚕桑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蚕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蚕桑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学校研发提供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蚕桑品种与栽桑养蚕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