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是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75年的江阴职工大学,1982年江阴棉纺织厂职工大学和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合并为江阴纺织职工大学,1984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与江阴职工大学合并,1986年江阴县工商学校并入学校,1999年9月江阴商校并入学校,2002年10月,整合江阴职工大学、江阴市卫生学校、江阴交通职业学校、江阴建筑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建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占地695亩,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000万元;设有7系2院2部,开设41个高职专业;在编人员469人,专任教师341人。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5年6月,澄江镇牵头与五一棉纺厂、红星染织厂等五个单位联合试办“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首届学员11人,第二届学员16人。
江阴棉纺厂职工大学
1979年11月,江阴五一棉纺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成为正式的厂办职工大学,更名为“江阴棉纺厂职工大学”。
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
1979年11月,红星染织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成为正式的厂办职工大学,更名为“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
1979年3月,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县管理站创办,当年招生78人,实行分系统办学。
1983年,按省统一分数线录取入学。
1984年7月,江阴电大管理站更名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
江阴县工商学校
1985年8月,具有职业中专性质的江阴县工商学校创建,学校先后开设财会、工业与民用建筑、经济管理、机械纺织等专业。
合并发展
1982年7月,江阴棉纺织厂职工大学和红星染织厂职工大学合并,联合举办江阴纺织职工大学;同年8月,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正式建制,校址设在江阴南门忠义街107号即原江阴染织厂的旧厂房内,校舍面积9.6亩,整个校舍只有一座两层小楼房和原来厂里作仓库用的平房。
1983年3月,江阴纺织职工大学(专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
1984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与江阴职工大学合并,由县经委管理(1987年更名为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
1985年3月,江阴纺织职工大学更名为江阴职工大学。
1986年8月,江阴县工商学校并入学校,实行一套班子领导,挂江阴职工大学、电视大学江阴分校、江阴县工商学校三块牌子。
1990年10月,学校开始承办江阴市第一期企业中青年干部班,干部班课程单独设置,脱产一年(后改为半年),考核合格后由无锡市干部学校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1991年9月,办文宣班,当年招到16人;同年11月,学校首届董事会成立。
1995年10月后,先后与江南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纺织大学(无锡教学区)联合举办本科班。
1997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
1998年2月,招收计划单列的高职生(职前生),当年招收机电一体化、装潢美术两个专业60人,报到58人。
1999年9月,江阴商校并入学校。
2002年10月,整合江阴职工大学、江阴市卫生学校、江阴交通职业学校、江阴建筑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建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6月,与培尔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实行资源共享,培尔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委托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
2008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院系设置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7系2院2部,开设41个高职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在编人员469人。专任教师341人,其中博士10人,教授24人。另有兼职教师156人,其中江苏省产业教授5人。建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1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8人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5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技术能手4人,江苏紫金文化优青1人,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0.7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0.08%,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业互联与先进智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江苏省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
教学成果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来,学校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参加省级以上微课比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0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2项、“1+X”项目14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智能网联工业电机驱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2020至2021学年,学校发表论文313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18篇,获评省级论文奖1篇、地市级论文奖15篇、县市级论文奖61篇,校级论文奖37篇;立项无锡市软课题6项、企会合作项目1个,立项江阴市科协软课题6项,科普项目1个,企会合作项目3项、学术交流项目1项;结项无锡科协软课题6项、企会合作项目2项,无锡市哲社联哲社招标项目3项,江阴市科协软课题6项、科普项目1项、学术交流项目1项、企会合作项目3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8月,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51.7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为48.3万余册,图书种类为161145种,期刊合订本2.2万多册,光盘1.2万多片,拥有“中国知网”的“全文期刊数据库”和“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读秀知识库”“超星学术视频”等4个电子数据库。
学术期刊
《江阴高职研究》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期为季刊,页码80页。期刊设有“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职教育发展史研究”“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成果及应用”“教学广角”等栏目。期刊被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十佳内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先后与江苏海澜集团、江苏法尔胜集团、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江苏双良集团、江苏澄星磷集团、江苏华宏集团、江苏中基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江苏扬子江船业、江苏海基新能源、江阴蔚蓝环境、无锡富爱特磁电等签订产学研协议,推进校企合作冠名班、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合作班等合作形式;学校面向社会、企业单独或与合作高校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本专科7100余人,其中面向艰苦行业和校企合作试点项目招生近千余人。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旅游专业学生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学生共同举办六届海峡两岸徐霞客文化交流活动;与加拿大联邦学院会计专业、圣劳伦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合作办学;与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签订校际间合作协议;电子商务专业与江阴跨境电子商务分会合作,组织跨境电商培训,推荐学生到跨境电商企业实习就业;机电系、管理系、艺术系分别为江阴市成宇电器、江阴蔚蓝环境机械、江阴中盛佳信装饰等定制产学研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