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 区域:江苏南京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山路1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4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古都南京,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独立建制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设有4个二级学院及2个教学部,共设有27个专业。

学校以传道授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建立起了一支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占82%以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6%以上。学校筑巢引凤,每年都采取自己培养和引进博士、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相结合的办法,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学生可在大三上学期末(1月初左右)参加江苏省内专转本报名工作,3月中旬左右参加考试,文科考试科目为语文、英语、计算机,理科考试科目为数学、英语、计算机,总分为400分。学校高度重视专转本工作,校内引进专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培训、服务学生,每年都有300余人考入省内40几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习,高于全省专转本平均通过率。2020年学校高度重视专转本工作,学校人数最多的的两个二级学院,财金与商贸学院专转本达线率66%,工程与信息学院专转本达线率56%,学生纷纷升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进一步学习。



历史沿革

  • 南京联合职工大学

1992年,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将原来的南京省市物资局职工大学、玻纤院职工大学、市建筑职工大学、航空职工大学、晨光机器厂职工大学、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为南京联合职工大学。

  • 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5月11日,南京市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建立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南京分校。先后隶属南京市教育局、第二教育局领导。

1985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 

1991年1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独立设置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行政隶属于南京市人民政府。

1999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办学单位。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评估。

合并组建

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南京联合职工大学、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同时撤销南京联合职工大学建制 ,保留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牌子,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体制。

2021年1月,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南京开放大学。

2024年10月,学校当选为全国制造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下设4个学院、2个教学部及栖霞、鼓楼、玄武、高淳、六合、浦口、溧水7个办学单位,开设40个高职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校内专任教师579人,校外兼课教师及行业导师216人,其中校本部有校内教师301人,校外兼职教师与行业导师216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265人,比例为88%,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45人,比例为48.17%。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近40%,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90%,柔性引进了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群负责人、教育部民政行业教指委社工分委会委员等专业领域教授,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企业导师和兼职教师;拥有一支包括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社区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南京市劳模、南京市教学名师、南京市青年讲师团等人才构成的师资队伍。2023年,学校1人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被选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其中1人入选“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申报江苏省产业教授1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建有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市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现代职教体系贯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在建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门,建成江苏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5门;校内共建有112间实训室。


  • 教学成果

2023年,学校获批3项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入选省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部,职业教育江苏省规划教材1部,学校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成绩斐然,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57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挑战杯”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省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科研成果

2023年,学校取得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或服务合同共8项,签订技术转让(专利权转让)合同共2项。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