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创办于1938年,现隶属于涟源市教育局直管,当年文学巨匠钱钟书于此执教,以国师为原型写就世界名著《围城》。1946年国师旧址改办省立十五中,1952年用今名,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现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校园占地213亩,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70个,学生共5000余人,在职教工300人
历史沿革
涟源市第一中学规范1946年8月创办,2005年8月,成为有50个高中教学班、21个初中教学班、5100多名学生、283名教职员工的中学。
办学规模
校园占地213亩(不含农场40亩),分为教学、生活、宿舍、运动、生产和花园六大区。学校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教工住房四栋、教学大楼三栋、多功能图书馆一座、大型学生食堂一栋,学生公寓四栋,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校园四季绿荫覆盖,鸟语花香,两次被评为“省园林式单位”。2012年挂牌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蓝田中学”。
学校占地253亩(含农场),分为教学、生活、宿舍、运动、生产五个大区。有林场27000平方米,植物标本场3122平方米,苗圃400平方米,共青团植物园150平方米,园林总面积60830平方米,占去校园面积的38%。校园内灌木修竹,各抱地势,形成914米长的通幽曲径。41处共2340平方米的花坛、花块、花园,14条共长150米的绿茵带,将学校打扮得如同锻上镶嵌的明珠。78棵古樟、古枫、古松,参天蔽日,绿荫覆盖,楼阁、亭榭、假山隐伏其中,环境幽雅古朴。57科、129个树种终年长绿;75个花种数千株花卉四时盛开,因而享有“省园林式单位”、“省文明卫生单位”的美誉,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求学所在。
师资力量
高中53名教职员工,授课教师中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5人,一级教师115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任课教师的95%以上。
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70个,学生共5000余人,在职教工300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88人,一级教师118人,国家、省级骨干教师19人,化学教师建成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学校长期的办学历史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重基础、重能力、重教改、重实验”的特色。
硬件设施
学校从80年代初起,开始大规模的基建,截止2004年,陆续建成了52室的女生宿舍一栋,合计88室的
男生宿舍两栋,可容纳2000余名男女寄宿生;学生浴室一栋,可供3000师生饮用水的锅炉房一座;教工宿舍6栋,可容纳160户;七层科学楼一栋,总建筑面积4427平方米,内有各种实验室、仪器室17间,计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仪器6800余件,理、化、生等学科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均可分组进行;有计算机室5间,共装备计算机300台;有语言室共2间,共160座,有校园网一个。多功能5层图书馆一座,总建筑面积为1334平方米,库藏图书60000多册,有学生、教师阅览室3间,每间220平方米,年订学术、人文期刊230余种,报纸30种;多媒体电教室2间,设座位310个;闭路电视和地面接收机房一间,可自制、自放电视节目。有容纳4000名学生就餐的大型食堂1个。分别为三层、五层、六层、七层的新教学大楼各一栋,总使用面积8734平方米,教室80间,高中部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教学区,每间教室设有“三机(电视机、录音机、投影机)一幕(投影屏幕)一柜(容纳电视机、录音机等贵重仪器的金属柜)”,安装电子白板教室79间,全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科目达100%,教师占95%以上,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省现代教育先进单位”,2000年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占地20亩的8×400m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室内田径棚及各类球场12个,体育器械达到省“配备目录”一类标准。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教育教学教研成果突出。建校50余年,共输送初、高中毕业生3万多人。恢复高考至今,该校共向各类高校输送合格新生9000多人,仅高133班50名毕业生,现有研究生10人,获博士研究生学位5人。近几年平均每年400—500人,在高中数理化生等各类竞赛中,先后有95人荣获国家奖励,220余人获省级奖励。建校以来,学生课余活动一向活跃,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术文艺性社团活动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高考每年升学率达90%以上,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续5年居娄底市“十强校”前列。其中李利平同学1995年高考以档分675分荣获湖南省理科第一名,录取清华大学;刘旭同学2002年高考以档分719分荣获湖南省理科第一名,录取清华大学。学校坚持实施英才教育,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高中数学奥赛省一等奖获得者梁志斌、高中物理奥赛全国三等奖、省特等奖获得者梁子长、高中化学奥赛省一等奖获得者李剑、高中生物奥赛省一等奖获得者刘乡等学生分别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信威、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原党委书记兼总裁李周书、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蒋继穆等知名人士均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1996年385人参考,上线191人,其中本科103人,1997年418人参考,上线录取222人,其中本科141人;1998年451人参考,上线189人,其中本科102人;1999年510人参考,正式上线363人,其中本科249人。2000年467人参考,重点本科上线199人,一般本科上线96人;2001年622人参考,重点本科上线132人,一般本科上线130人;2002年重点本科上线117人,一般本科上线87人;2003年一批本科上线170人,二批本科上线146人,2004年一批本科上线118人,二批本科上线164人;2005年一、二批本科上线410人。该校多年来为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输送500多名优秀学生。学生在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个,省级特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0个(高考加分)。高254班学生李利平在全国化学奥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并摘取了1995年高考全省“理科状元”桂冠,学校因此获清华大学奖学金1500元;学生梁子长获全国物理奥赛三等奖,被复旦大学指名录取;学生梁志斌1998年获省数学奥赛一等奖,被北京大学录取。2002年高314班刘旭高考719分名列全省理科第一,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4年应届考生1381人,本科上线1099人,其中理科肖翔志同学卷面分665分,名列涟源市第一名,娄底市第五名。文科贺慧湘同学卷面分625分,名列涟源市第一名。600分以上78人,第一批本科411人,其中文科58人、理科353人。第二批本科以上文化生上线835人,,其中文科168人、理科667人。音、体、美专业生上线51人,创历史新高。
2017年应届考生1272人,本科上线1051人,其中理科邱圆辉687(全省14名)、邓坤恬684(全省20名,清华加30)、肖勇之677(全省70名)、阳星633(清华加60) 4人上清华、北大线;600分以上46人,第一批本科400人,第二批本科以上文化生上线832人,音体美专业生上线49人,二本以上总计881人;梁冬、刘杰分别通过复检上空军、南航飞行员分数线。
如今,涟源一中正奋发图强,争取成为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教师成绩
全校立项的教改实验项目达74项,其中获省、市奖励的8项。物理教师成建自1983年开始探索“四自”教育教学法,该项目1992年获省教改成果二等奖,接着获全国中学物理教改成果二等奖,其“四自”教学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吸引了省内外参观团来校学习。
化学教师刘卫梅的《化学课堂教改系列》1993年获省级教改成果三等奖,刘晃林等六人的《高中学生人格心理教育实验》1998年获省教改成果三等奖。黄强明老师等人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语文教学》课题2002年获省教改成果二等奖。李容情等人的《合理利用音像媒体,发展学生英语四会能力》获省教改成果二等奖。
近10年里,教师发表在全国和省级学术刊物或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获奖的教研论文570余篇,公开发表著作30多部,其中特级教师吴勇前公开发表教学文章70余篇。数学教师李向皇、物理教师肖立军、语文教师梁丹分别于1998、2001、2004年夺得湖南省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学校先后有张植培、石元俊、李美和、刘建成、周红杰、梁经健、毛晓蕊、李友云、姚毅等9人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或部级劳模,袁觉民、邓森辉、刘建成、石元俊、李美和、吴勇前等6人评为省特级教师。
所获荣誉
光明山书画社培育了一批书画人才,先后在全国、省报刊上发表书画作品达68人次,梁洁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三闾文学社成员伍健强在全国和省刊上发表诗文共20余篇(首),1998年迎澳门回归征文活动中,该社成员谢永远写的《半截红玉镯》获省特等奖。学生柳卫发明的“方便套鞋”1994年获得国家专利,吴科设计的“刻度尺剪刀”1996年获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奖”,姚斌参加1999年全省“五四”青年爱国主义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学校文艺队1993、1996、1997年参加全省中学文艺调演分别获二等奖、在1999年7月全省重点中学文艺调演中,该校夺得舞蹈节目一等奖、器乐节目二等奖、声乐节目二等奖,总分居全省第3名,1997、2000年学校两次评为“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