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河北中医药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河北中医药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校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北新医大学;1983年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重新恢复河北中医学院设置;2023年6月,教育部同意河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9.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1亿元;设有12个教学机构,直属附属医院3所,开设23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991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603人,硕博研究生1314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在编教职员工3132人(含直属单位),有专任教师775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6年3月,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在河北保定创建。

1957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1958年7月,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同年,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并入。 

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称“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 

1969年11月,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 

1970年6月,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新医大学。 

1979年,在石家庄市新石南路筹备河北中医学院。 

1983年暑期,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并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4年6月1日,河北省中医院划转至学校,加挂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两个牌子。 

1995年5月,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 

1999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独立设置。 

2014年10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河北中医学院协议。 

2015年4月7日,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 

2017年9月29日,河北省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并入学校;同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被教育部增补为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2020年1月,经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划转至学校管理,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牌子;6月,经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更名为河北省中医院,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牌子

2022年12月,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戈亚斯联邦大学共建的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 

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2024年10月29日,河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设有12个教学机构,开设2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 学科体系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

  • 重点学科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17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3132人(含直属单位),有专任教师775人,其中正高职190人(含教授158人),副高职261人,博士学位286人,硕士学位410人;有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496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优秀先进个人”1人,同时拥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以及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工程专家人选共计100余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7门;有社区实践教学基地9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21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结果显示,学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总分排名第一。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9月,学校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联合创办拉美地区首家中医孔子学院,捐建的河北中医药大学—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诊疗中心揭牌投用,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研究成果-

2022年,学校共立项各类科研项目3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2项,厅局级项目162项,横向项目13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2330.3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54.8万元;获批省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1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知识产权获批3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2022年1月4日,学校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8项。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河北中医药学报》(原《河北中医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于1986年创刊,1993年7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公开发行;设置有中医药实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论著、针灸经络学研究、推拿按摩学研究、方药研究、教学改革与研究、文献研究、名老中医经验、国医大师学术精髓录、综述、燕赵医学等栏目。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0.34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32万册,珍善本1368册。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有各类馆藏图书99.77万余册,电子图书191万余册,电子期刊723万余册,纸质期刊1198种,报纸51种,阅览座位1330个,电子数据库67个,其中有6个中医特色资源库,较完整的收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中医药古籍文献,线装古籍版本年代上迄明弘治2年(1489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下至民国时期,存量共有2944部,22823册;其中明清古籍1689部,12162册;海外古籍32部168册;民国古籍1223部,10493册;保存完好的善本书135部1354册;所藏中医药古籍占比约91%,涵盖了中医学全部门类;自建的“河北中医学院馆藏古籍数据库”已投入使用,收录共1119种、8620册馆藏古籍的原版彩色扫描图像。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