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校本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与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创建于1945年,先后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合肥矿业学院。历经与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合并重组,1958年正式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截至2024年9月,学校现有屯溪路校区、六安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和宣城校区,占地面积408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84个本科专业。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在校本科生3.25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万余人,专任教师2400余人。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省级重点学科。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决定在省立第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立蚌埠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1946年9月,安徽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决定,将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淮南路况公司(即淮南铁路公司和淮南煤矿公司)。“鉴于工业建国为既定之国策,兼认为工业技术人才之培养,实为当前之急务,爰由地方贤达常恒芳,马景常诸先生联系致函省府,请就皖北适中地点,设立工业专科学校一所,以应实际之需要。嗣经省府常会通过,并决定由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之现有基础,着手筹备。经安徽省国民政府同意,1947年6月3日学校由蚌埠前往淮南洞山新址。8月,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在淮南洞山正式成立。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科。1949年1月,淮南解放。2月2日,淮南煤矿特区政府接管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开始复校工作。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0年1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学校在原有土木、机械、电机三科的基础上增设了采矿科。1950年10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同年11月学校改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1951年至1953年,学校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到1953年3月,在校各类学生人数达到1400多人。并且大力招聘老师,扩充师资队伍,1952年底教师数量是1951年的3.2倍。除了师生队伍建设迅速,学校在图书购置及实践设备购置,基建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合肥矿业学院
1954年10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你校改为华东矿业学院并迁往合肥建校”。195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指示,将“华东矿业学院建校委员会”改称为“合肥矿业学院建校委员会”。1955年2月,高等教育部和燃料工业部同意在合肥新址建校。1955年3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1955年4月2日,高等教育部通知:国务院于3月9日批准同意学校改为“合肥矿业学院”,迁合肥建校,最终发展规模为在校学生6000人。1955年5月14日,合肥矿业学院在淮南洞山正式挂牌。1958年8月,合肥矿业学院正式提出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的申请。1958年9月16日,中央电复安徽省委同意将合肥矿业学院改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将合肥工业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先后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文革”期间,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分出成立淮南煤炭学院。
安徽工学院
1961年,安徽机械学院、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和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五所院校合并成立安徽工学院。1969年,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文革期间,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学校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分出成立淮南煤炭学院。1978年,学校农机系分出,恢复安徽工学院建制,改名为安徽农机学院,次年恢复安徽工学院校名。
-蓬勃发展-
1997年1月22日,原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合肥工业大学。学校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方针,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组构了学科群,形成特色。1998年,学校重归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新校区——翡翠湖校区。2002年9月首批5600名新生入驻新校区,2003年8月翡翠湖校区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2005年,合肥工业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9年,合肥工业大学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计划。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由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支持,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同组建共同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2015年7月,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10月,新的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10月,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确定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的通知》,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合肥工业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3月,合肥工业大学获评安徽省“节水型高校”荣誉称号。2023年,合肥工业大学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荣获“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2024-2026年)”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84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校现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400余人,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斛兵学者”“黄山学者”岗位人才200多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4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建设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含原MOOC)85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42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含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项目)18门,建设各类校级课程项目58个。 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7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2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7月,学校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一百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平台70余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45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一座大型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形成了以理工类文献为重点,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纸质和电子文献互补的多类型、多载体的馆藏文献体系。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由屯溪路校区馆、翡翠湖校区馆和宣城校区馆构成,现有馆舍8.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7600余席。馆藏图书424.6万册,电子图书611.32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66个。
学术期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合肥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机械与汽车工程、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与自动化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土木与水利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生物与食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数理科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等学科研究论文、科研成果、学术讨论、专题综述及动态报道,将优先刊登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 [自然科学版学报荣获过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安徽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称号,本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收录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学评论》、《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及德国《数学文摘》列为来源期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合肥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该刊于1985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170/C),是《中国科学引文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综合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来源期刊。该刊设有“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专栏,专注于数字经济理论、数字经济测度,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数据要素的新变化、数字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转型社会冲击、数字贸易等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类学术论文。该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进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行列。2008年本刊影响因子在85所理工院校社科学报中名列第八位;总被引频次在85所理工院校中名列第一位。2009年获“安徽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一等奖。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2011年获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优秀学报”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9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21年获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优秀编辑部”奖。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是由原《预测》杂志更名、教育部主管、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指导、合肥工业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科技、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CSSCI)、FMS管理科学高质量中文期刊T1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期刊由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胡文瑞院士任主编,中国工程院杨善林院士任执行主编,由包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全部非资深院士和部分资深院士在内的全国著名工程管理领域专家115人组成编委会,邀请了100多位青年才俊作为特约专家。
《大学数学》
《大学数学》期刊为数学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类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原教育部高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主办。《大学数学》期刊原名《工科数学》期刊,于1984年9月创刊。刊名《工科数学》由原安徽省副省长张皑帆题写,1990年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工科数学》期刊原属内刊(期刊登记号:皖出版局非印字153号),1989年7月由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4-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