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

  • 区域:广东梅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大道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3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创办于1954年,是广东省重点高级中学。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有291位任课教师,其中高级教师149人,占任课教师的51.2%,本科学历276人,研究生学历15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7人;有教学班76个,学生4050人

发展概述

1995年4月,学校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7年11月,学校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成为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首批全国绿色学校、首批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级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曾获得首届高考居“中南五省第一”的辉煌成绩,先后培养了广电部原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工程院院士梁春广,“嫦娥一号”火箭发射专家黎定璜,中国隧道专家之父李桧祥,及国家足球队前两任队长王惠良池明华、国脚李健华等一大批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 

该校被誉为“梅州市区校风最好的学校”。 

历史沿革

1954年夏,经省政府批准,在梅县创办一所重点中学——广东梅县高级中学。校址选在东郊岗子上,征地120000平方米。学校当年筹建,当年招生600人,来自梅县、兴宁、五华、大埔、平远、蕉岭、丰顺等县,分12个教学班。先借用程江古塘刘屋“威远第”为校舍,半年后迁入新校。师生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劳动。1957年首届高考升学率居中南五省之冠。1959年,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本校题写校名“广东梅县高级中学”。1968年9月,学校因受文革冲击而停办,校舍被驻梅部队使用,教职工调离本校,所有教学设备分散拨给其他学校。 

1972年8月,驻军撒离,本校复办,更名为“梅县中学”,兼设初中,由“革命委员会”管理。 

1975年8月,本校改称“梅州镇第二中学”。 

1979年8月,本校复名“梅县高级中学”。198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梅县重点中学 

1983年,本校改称“梅县市高级中学”。 

1988年8月,本校复称“梅县高级中学”。1990年,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为新校门题写校名“梅县高级中学”。

2007年11月,学校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成为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3年10月,因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学校改称“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位于梅州市区,毗邻中国客家博物馆东山教育基地,交通便利,人文气息浓厚。全校共建有实验室 

14间,实验设备室7间,有地理园和生物园各一个,语音室2间,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和劳技室各1间。学校建有1000兆的校园网,配有较现代的信息技术设备设备,有电脑624台,(每位任课教师都备配了手提电脑),配备电教平台74个。计算室5间,多媒体多功能室2间,课件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一套。

图书馆藏书总数122320册。学校运动设施完善,有高标准的400米跑道运动场1个,高标准天然草足球场1个,多功能体育馆1个,标准篮球场6个,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6个。场馆数量充足,功能齐全;可容3000名学生住宿的公寓宿舍,全部安装了太阳能供水系统;膳堂设备齐全,管理严格。 

师资力量

该校被誉为“梅州市区校风最好的学校”。班级设置合理,每班学生人数为45人左右。师资队伍齐整,有312位任课教师,达标率为100%,95%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三年教学循环的经历。其中高级教师164人,占任课教师的5 3%,本科学历295人,研究生学历15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9人,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人,嘉应名师11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25人。 

梅州市梅县区教育局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的19人。一批年轻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或教育硕士进修,一批骨干教师活跃在省、市级各学科课题研究或教学研究活动中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